主要股指持续上涨 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 A股牛市已来?
2025-08-18 21:05
8月18日,A股创下新纪录: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三大指数和北证50指数集体收涨,其中,沪指成功站上3700点,盘中突破2021年2月曾触及的3731.69点的高点,刷新近10年来新高。
事实上,自今年4月上旬以来,A股就开启了一轮震荡上扬行情,A股主要股指在4个月时间里全线大涨。随之而来,不少股民扭亏为盈或减少亏损,重拾信心。
A股行情持续上涨,原因何在?这是否意味着牛市已来?展望未来,A股行情还能否持续上行?
4月以来A股行情持续上扬,股民重拾信心
8月18日,重庆新股民秦女士再拿出20万元加仓,新买了一只股票。她说,之前买的股票赚钱了,让她对股市有了信心,觉得不能错过这波好的行情。
秦女士是新股民,今年4月初才开始炒股。4月7日,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她买的股票跌停,亏损了近2万元,让她心惊胆战。好在,在朋友指点下,她没急着抛。4个多月来,随着大盘持续上涨,尽管这只股票时涨时跌,但总体上涨了不少。到8月18日,她不仅挽回了之前的损失,还赚了3万多元。
秦女士是在朋友带动下进入的股市,首次炒股就投入了近20万元。谈及这4个月来的经历,她感觉心情像是坐过山车一样——从最初对股市充满了期待,到股市行情大跌后的恐慌,再到股市行情持续上涨后的信心大增,她第一次体会到了股市有风险。“不过,好在目前有惊无险,总算赚了一点钱。”秦女士说,希望股市行情还能继续向上。
与秦女士一样,有着10余年股龄的老股民王先生也松了一口气。今年4月7日,他之前买的2只股票均大幅下跌,其中一只更是跌停。受此影响,他投资股市的50万元,当天就亏损了近5万元,累计亏损约8万元。
幸运的是,此后,他买的股票在震荡中持续上涨。到8月18日,他的亏损已减少到不足2000元。“期待后市还能继续飘红,这样我就能赚钱了。” 王先生说。
在近期减亏6万元的老股民蒋女士也期待,未来A股还能继续走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过去4个月来,随着A股行情在震荡中持续上扬,不少股民账面上或扭亏为盈,或减少亏损,对后市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Wind资讯数据显示,从今年4月8日至8月14日,上证指数累计涨幅达18%,深证成指累计涨幅为22%,创业板指累计涨幅达36%,沪深300指数累计涨幅达16%。在这约4个月时间里,A股总市值大增逾18万亿元。
8月18日,A股更是创下新纪录。当天,A股跳高开盘,震荡上行。至午盘收市,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报3740.5点、11896.38点、2626.29点,涨幅分别为1.18%、2.25%、3.63%;北证50大涨4.59%,报1544.06点,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上证指数刷新近10年来新高。
午后,在获利盘抛压下,沪深两市曾出现一波下跌行情,但因尾盘反抽,全天A股主要股指仍实现较大幅度上涨。数据显示,截至当天收盘,上证指数报3728.03点,涨幅达0.85%;深证成指报11835.57点,涨幅达1.73%;创业板指报2606.20点,涨幅达2.84%;北证50指数报1576.63点,涨幅达6.79%。全天,沪深北三市合计成交额达28096亿元。至此,全市场成交额已连续4个交易日突破2万亿元。
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当天收盘,A股市值总和达到113.62万亿元。这也是A股市值历史上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
从个股来看,当天全市场共计有4034只股票上涨,1220只股票下跌,165只股票平盘。
从板块题材来看,炒股软件、液冷、稀土、CPO概念股强势领涨,军工、稳定币概念股午后发力;煤炭、有色金属等周期股普遍跑输指数。
新一轮牛市已来?
4个月来,A股行情持续上扬,原因何在?A股是否已进入新一轮牛市?
知名经济学家、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本轮A股市场的强势行情是流动性宽松与政策预期共振的结果。一方面,市场资金环境持续宽松,全球主要经济体进入降息周期,叠加国内货币政策的精准滴灌,促使大量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形成估值修复的底层支撑;另一方面,政策端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不断加码,特别是在反内卷战略下,制造业产能出清加速,头部企业的市占率提升逻辑强化,直接带动相关板块的盈利预期。
华安证券策略分析师郑小霞认为,4月上旬至今,A股行情稳步上涨,核心原因在于决策层对资本市场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并构建了足够的安全垫。叠加微观流动性持续改善以及市场热点不断,最终演绎出“慢牛”行情。
8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存款“搬家”趋势渐显:7月末,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320.67万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在7月单月,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单月增加2.14万亿元,非银金融机构存款7月增加值已超2015年同期水平。业内人士分析,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意味着在存款利率不断下调,权益资产吸引力不断上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资金从银行存款转向保险、基金、股票等更高收益的领域。对股市来说,这意味着增量资金的流入,有利于推动A股估值中枢上移和指数上涨。
长城基金高级宏观策略研究员汪立也认为,增量资金的驱动是市场表现持续强劲的关键。“就资金结构而言,保险、私募等机构资金或是核心增量,7月份,机构的新增开户数持续攀升至今年高位。”
“近期一系列市场表现释放出积极信号,市场量能迈上新台阶。” 银河证券指出,两融余额持续增长,自2015年以来重返2万亿元大关,在反映投资者积极情绪的同时,也是A股市场增量资金的重要体现。而随着市场风险偏好回暖带动赚钱效应扩散,资金面流入成为行情向上的重要推动力量。
兴业证券则指出,在国家战略方向指引下,叠加关键时刻的政策与资金托底、新动能的持续显现,带动市场信心活化、增量资金入市不断形成合力。当前,市场正在经历“健康牛”。
首先,从资本市场的历史使命看,当前更需要一轮“慢牛”。也因此,年初以来A股指数稳步向上,而波动率持续下行,当前更已逼近历史底部。
其次,即便A股指数创新高,但大多数行业拥挤度仍在中等区间,市场没有整体性过热,最多只是局部过热,并且仍有一些板块处在拥挤度较低的位置。这些低位板块可在局部过热的板块冷却时承接起市场的资金与热度,进而使本轮行情呈现“多点开花”,各行业、板块、主题机会交替轮动。
此外,随着市场持续回暖,本轮行情中机构的优势也逐步显现,进一步与本轮“慢牛”“健康牛”实现共振和正向循环。
“目前,A股正处于历史上第一次‘系统性慢牛’中。” 浙商证券发布的研报认为,在宏观层面,风险偏好提升和无风险利率下行推动A股走出“系统性牛市”;中国崛起和中国优势,形成“慢”牛格局。从技术和量化维度来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步入稳定升值节奏、上证走势超预期令市场中枢抬升催生“系统性”牛市,指数“上滚峰”筹码结构、板块节奏分化昭示着“慢牛”格局形成。
上涨行情会否延续?
展望未来,业内人士和机构普遍对A股行情的走势持乐观态度。
鹏华基金研究部总量周期组组长张峻晓认为,在政策支持、流动性宽松预期以及产业端升级创新持续的合力驱动下,A股市场有望步入一个更具韧性和持续性的“慢牛”阶段。
永赢基金表示,当前市场上涨的核心逻辑稳固——政策支持决心明确、新动能持续涌现、增量资金入场趋势未改,长期向好基础依然坚实。随着中长期资金入市通道打通,市场资金面迎来积极改善。此外,外资回流有望进一步驱动A股流动性持续改善。
“展望后市,继续看升中国股市前景,A股股指还有新高。” 国泰海通证券认为,一直以来,市场认为影响股票估值的因素主要在于公司的业绩、无风险利率、风险偏好等。事实上非常容易被忽视,但绝不能忽视的是制度变化,这个因素在中国市场比其他市场更重要,在特定时期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今,“提高投资者回报”的资本市场制度改革,改变的不仅仅是制度,还有社会各界对中国资产的价值观念,以及降低股市的风险评价。由此,中国转型加快、无风险收益下沉与资本市场改革共同构筑起中国股市“转型牛”的基石。
信达证券认为,当下可能是牛市主升浪的前期。理由有三:其一,牛市主升浪,市场换手率往往会再次达到牛初高点。而今年4月以来的上涨,虽然交易量有所回升,但换手率比牛市初期的高点(出现在2024年10月8日)依然低很多;其二,牛市主升浪前期和后期风格往往会有较大的变化。2025年4月以来,一直是小盘风格占优,这说明如果当下是牛市主升浪,那很有可能是主升浪前期,而一旦进入主升浪后期,风格可能会快速转向大盘股领涨;其三,牛市主升浪期间,股权融资规模大多会快速放量到历史高位,2005年-2007年和2013年-2015年牛市期间,股权融资规模均是在牛市主升浪期间快速回升。但目前,股权融资规模依然不高。
“后续市场走势或将延续中期慢牛格局。”中信建投证券分析,总体来看,市场目前还达不到看空的条件,行情后续有2个演化的可能:一是市场回调整固,放慢上涨节奏,市场慢牛的格局有望延续;二是市场加速赶顶,可能因为交易过热或交易结构恶化出现大幅回调,导致本轮慢牛行情结束。
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表示,参考历史牛市,沪深300指数牛市高位在5300-5900点附近,如果牛市持续,那么本轮牛市上涨还有较大空间。从历史数据来看,当市场处于牛市行情时,往往会有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并且在不同阶段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的逐步复苏、企业盈利的持续改善等基本面因素,将为指数向更高点位迈进提供动力。
但他同时认为,指数突破阶段高位后,短期还需留意市场波动的加大。8月底业绩披露高峰临近,无盈利支撑的高位题材股面临利空兑现风险,或影响板块以及对市场带来抑制。投资者需认识到,“慢牛”核心在于“慢”而非“疯”。短期波动难免,三季度经济数据与中报业绩仍是行情试金石,投资者要在乐观中保持清醒。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