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制造的重庆故事⑦|AI+光伏+氢能!来看宗申动力的“绿色账本”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邱小雅

2025-04-28 15:10

在巴南宗申工业园区,深蓝色的光伏板覆盖着厂房屋顶,硅片拼装而成的光伏阵列颇为壮观。

“这片13兆瓦光伏即将在今年6月投用,年发电量可达1200万度;去年鱼洞新工厂一期6.3兆瓦光伏已投用,年发电量近600万度,年降低碳排放2800余吨,相当于15.5万棵树木一年的碳吸收量。”宗申动力安全环保部经理赵继国指着光伏阵列,给记者算起了“绿色账”。

▲位于巴南区的宗申工业园区,光伏板覆盖在厂房屋顶。受访者供图

而这,仅仅是宗申动力“绿色账本”的“冰山一角”。

01
起步早 从生产环节降低能耗

时针回拨至2005年,国内制造业普遍面临高能耗困境,以研发、制造小型热动力机械产品为主的宗申动力也不例外。

彼时,宗申动力的车间,乙炔焊枪的刺鼻气味弥漫,定频空压机持续轰鸣,这些传统工艺不仅吞噬着巨额电力,更成为环保监管的重点对象。“当时每生产一台发动机的综合能耗成本高达20元,年4000余万元的能耗费用让我们焦头烂额。”赵继国回忆。

面对严峻的能耗压力,宗申动力提出了“降本增效”能源管理思路。

2006年起,宗申动力技术团队启动生产全流程“体检”,连续10年每年投入近百万元进行设备升级。

这些投入最终也在“绿色账本”上得以体现:在对工厂熔炼炉、热处理设备余热进行梯级回收后,使热能利用率提升35%;水性漆与循环风系统的引入,让工厂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骤降70%;对空压机实施变频调速技术,根据实时用气量动态调节运行频率,空压系统综合节电率达28%,年节省电费150万元。

“之后,工厂每年的能耗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往下降,直到2015年遭遇降幅瓶颈。”赵继国告诉记者,单纯通过技改节能降耗是有天花板的,但恰逢那年国家又将“绿色制造”列为国家战略。

由此,宗申动力开始寻求更彻底的能源结构转型。

02
试水光伏 成功入选国家“绿色工厂”名单

2016年,宗申动力将目光投向了光伏这一新兴能源。

彼时,富士康、海尔等制造业巨头纷纷在厂房屋顶铺设光伏矩阵,开辟了工业绿色转型新路子。赵继国带领团队开始密集考察,“从青岛到浙江,我们看到了光伏技术的巨大潜力,但回到重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这里年均日照不足1000小时左右,还不到西部一些地区的一半。”

经过反复论证,出于对企业绿色转型的长远考虑,2017年底,宗申动力决定先“摸着石头过河”,投入180万元在研发中心楼顶建设了300千瓦的光伏试水。

尽管当时光伏每瓦安装成本高达4元,且回报周期预计长达10-20年,但项目投用后的运行数据令人惊喜:2018年发电近28万度,2019年发电近25万度……2018年至2021年的四年间,累计发电量达90余万度电,实现经济收益104.4万元。

更重要的是,凭借这一成功实践,宗申动力在2018年一举入选国家工信部第三批“绿色工厂”名单,成为当年重庆仅有的两家获此殊荣的企业之一。

尝到甜头后,宗申动力持续加码布局,先后在宗申工业园区和鱼洞新工厂规划光伏项目。

2024年7月,宗申动力鱼洞新工厂投产,6.3兆瓦的一期光伏项目同步启用。据预测,截至今年6月,新工厂年发电量就能达到近600万度,可满足新工厂30%的电力需求,降低碳排放2800余吨,等同于600辆1.6L排量家用轿车全年的碳排放总量。

03
从“健康监测”到氢能叉车 持续绿色进化

记者走进位于鱼洞的宗申动力新工厂生产线,一块巨大的电子屏格外醒目,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生产单元的能耗数据,就像给生产线装上了“健康监测仪”。

早在2021年,宗申动力与国内顶尖工业互联网平台达成合作,开始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深度应用,启动“AI+制造”项目,通过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设备能效曲线,实现能源消耗的动态优化。

▲宗申动力生产线。受访者供图

“过去我们只能掌握车间级的能耗情况,现在可以精确到每个生产单元。”赵继国指着屏幕解释,如果能耗超过了正常指标,系统会自动分析是来料问题、设备故障还是操作不当。

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显著效益:生产线自动纠错防错能力提升10.6倍,作业自动化率增长10.1倍,管理效率提升42.5%,人均产出激增145.5%,总体生产效率实现2.2倍跃升。

在研发清洁能源产品方面,宗申动力的布局同样具有前瞻性。在技术中心的产品展示厅内,一台氢燃料电池摩托车吸引了无数到此参观者的目光。

“这是宗申动力研发的氢燃料电池摩托车,曾在广州等地参展。”赵继国介绍,相较于传统锂电池车型,氢燃料摩托车具备3-5分钟快速加氢、400-600公里超长续航以及零碳排放的显著优势,尤其适合物流配送、共享出行等高强度使用场景。

虽然面临加氢站等基础设施不足,相关配套政策还未出台等困境,氢燃料电池摩托车暂未上市,但氢能技术已在宗申动力厂区内率先试用,通过氢能叉车取代传统柴油车,可以实现物流环节零排放。

“今年我们定下的目标是,同比去年单位产品能耗要降低3%。”赵继国透露,今年6月,宗申工业区13兆瓦光伏以及新工厂二期的1.9兆瓦光伏将同时投用,这一“小目标”或将超额达成。

系列报道:

绿色制造的重庆故事①|重庆制造业向“绿”而行再提速

绿色制造的重庆故事②|紫建电子:绿色发展三板斧“砍”出来的隐形冠军

绿色制造的重庆故事③|一封邮件背后的绿色酿酒故事

绿色制造的重庆故事④|年处理规模2万余吨!这家水泥企业如何把餐厨垃圾“吃干榨净”?

绿色制造的重庆故事⑤|修炼“绿色炼金术” 这家企业年利润率飙升45%

绿色制造的重庆故事⑥|中国油田何以实现“吃碳又吐油”?重通集团造出关键“大块头”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审核: 周雨 主编:曾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