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⑮|一所学院激活江津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
2025-07-06 19:07
盛夏时节,热气腾腾。在江津区乡村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园,乡村电商达人杨天旭正带领“花椒主播团”,用镜头记录铁锅翻炒时的花椒,腾起的香气仿佛透过屏幕扑面而来。
“江津花椒产业集聚度高、品质好,我要让互联网思维扎进花椒林,打开全球花椒大市场”。在杨天旭的引领推动下,江津花椒已远销日韩、美国等国家,年出口量250吨。
一名全球卖椒人让江津花椒香飘23国的背后,是江津区破解乡村人才困局的生动缩影。作为重庆农业大区,江津正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针对产业跃升征途上的“人才短板”,江津区积极探索建设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系统构建引才、育才、创业、留才的全链条生态,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人才动能,让怀揣梦想的新农人与充满希望的乡村热土实现双向奔赴。
智汇乡村——集聚专家人才解难题
江津龙华富硒观光产业园里,瑞远农业负责人黄六林轻抚着柑橘枝条,目光凝重。这位深耕富硒产业八年的乡村职业经理人,虽已成功开发果胶蛋白肽等深加工产品,却不得不面对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挑战。“现有技术储备已跟不上消费升级需求。”他轻抚着叶片低语。
“专家资源太过分散,指导效果相当有限。”黄六林凝视着试验田坦言。尽管黄六林积极走访对接市内涉农高校的专家人才,但始终存在专家人才找不到、找不准、用不好的问题,碎片化的技术支持让农产品的研发效率大打折扣。
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打破了沉思,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的来电带来转机:“专家库匹配到几位富硒领域权威,马上派服务专员为您对接。”黄六林的声音瞬间雀跃:“太及时了,这下有了专家加持,研发高端产品更有把握了!”
黄六林的困境正是当前新农人面临研发瓶颈的典型写照。为此,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精准发力,打造涉农领域产教联合体,聚合西南大学、市农科院等42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力量,建立起194名涉农专家构建的专家人才资源库,分类设立谷物、肉制品、青花椒、青菜头等6大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中心。
为常态长效支持涉农经营主体有效解决技术研发难题,学院探索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制度,选聘由12名农业高端科技人才领衔、106名农业骨干人才组成的现代农业专家服务团,通过“专家驻企”“线上问诊”等创新服务模式,助力50余家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研发生产,极大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创享精彩——培育乡村创客激活力
种养技术薄弱、运营管理低效、资源整合不足是困扰乡村创客的一大难题。吴滩镇“象外婆”生态农庄创始人张祖林就曾多次经历乡创危机。
“以前,从果树种植技术到餐饮民宿管理,再到传统文化挖掘,全靠自己全国各地报班‘打补丁’。”张祖林翻着厚厚一叠结业证书,语气无奈,“东学一点西学一点,学完回来实践,走了不少弯路!”
针对张祖林的“知识焦虑”和“服务零散”问题,学院为其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开展全链条培训,精准匹配帮扶专家,推荐乡创合伙人,帮助对接上下游企业、电商机构等平台资源。在学院的全程陪跑支持下,张祖林系统培训跟上了,各类资源嫁接上了。现在,农庄的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年收入达5000万元。
学院建立长效的乡创人才赋能培养机制,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开设“乡村CEO”特色小班。小班聚焦“技术端—生产端—经营端—销售端”四端融通,在技术端引入农业专家驻场指导,生产端建立中试车间、质检中心等共享平台,经营端开设品牌营销课程,孵化出“麻爪爪”“窑鸡王”等特色食品IP,在销售端搭建直播基地,培育出一批乡村网红。
联农带农——链接涉农企业促共富
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广泛链接重庆江小白农庄有限公司、重庆西部食谷食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领域龙头企业,推动涉农企业与乡村创新创业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广大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赴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致富路。
在永兴黄庄的万亩田野间,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通过引入重庆文理学院赵立军教授团队,为重庆江小白农庄有限公司、山渐箐合作社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成功研制出降低机收损失15%的杂粮割台和作业效率提升300%的多功能播种机,联合培养出全区近千名本土农机手,农机手人均年收入突破5万元,实现“以技致富”。
随着全国首家丘陵山区无人农场的建成,重庆江小白农庄有限公司不仅攻克了“山地农机应用难题”,同时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分红等多元形式,带动当地3000余户农民共享发展红利——合作社年收入突破100万元,农户土地流转金与务工收入实现双增长。
“过去种地靠天吃饭,如今跟着学院学技术、跟着企业闯市场!”合作社社员们由衷感慨。
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展”,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围绕链接企业、培育人才、服务产业、带动农户,以科技支撑为驱动,将智能农机、数字农业等现代技术引入田间地头,有效打通农业产业链各环节,构建起“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壮大-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乡村富民产业链。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正成为江津这片热土上最强劲的引擎。这里,农业科学家将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CEO”用智慧点亮整村致富的星火,青年创客以电商金钥匙打开广阔市场的大门。
相关新闻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①|以才兴产 以产聚才 两江新区探索双招双引新模式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②|涪陵建立全市首个人才创新联合体 产业何以继续领跑?各方人才答题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③|巴南区:“五端合一”打造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的“沃土港湾”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④|南川如何破县域引才难题塑产业发展优势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⑤|璧山“三个聚焦”掀起乡村人才创新创业热潮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⑥|科研骨干站“C位” 这所大学青年人才挑大梁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⑦|一片热土地 引来“金凤凰”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⑧|重医附一院凭啥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扎堆”?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⑨|引育乡村人才 “点亮”酉阳山乡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⑩|为科研人才“铺路子”“搭台子” 重医附属口腔医院让青年人才大展所长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⑪|永川:让人才创业从“不敢想”到“放手干”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⑫|做实“引育留”大文章 万州区打造青年人才活力之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