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小我到大我去抒写故乡?怎样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为文学找到一个灵感漂流瓶?如何保持文学逐梦的勇气?在11月29日举行的“重庆名家进校园·重庆人文大讲堂”活动中,作家吴景娅与李姗姗携手走进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就文学话题与大学生展开畅谈。当天天气虽然寒冷,作家与学子的互动始终热闹非凡,文学的光芒仿佛驱散了严寒,让现场每个人倍感温暖。
▲活动现场。
媒体人与作家绝不会消遁
身为重庆作协散文创委会主任,吴景娅身兼作家、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等身份。她曾获重庆文学奖、中国西部散文奖、冰心散文奖等奖项。在散文集《镜中》《与谁共赴结局》《美人铺天盖地》《温柔的西部》《山河爽朗》,以及策划主创的《重庆传》等作品中,家乡重庆始终是吴景娅不倦书写的主题。一篇篇美文如同她写给家乡的情书,感动了万千热爱重庆的读者。
在吴景娅看来,“新闻与文学是一对驾驭马车的车夫,都有某种意愿去担当社会的记录者、见证者。记者与作家则是一墙之隔、有着殊途同归的两个身份。媒体人与作家都在以自己内心的激情参与他人的人生,他们就是这个世界的参与者、表达者、呼唤者、寻找者。”
她引用作家A∙D∙米勒的话阐释记者与作家的同源性:“记者用事实来构造故事,作家用想象创造场景,然而这两个职业有着共同的终极目标——真理。”
▲吴景娅分享。
近年来,社会上唱衰新闻和文学的声音屡见不鲜,对于新闻与文学何去何从,不少同学表示困惑。吴景娅认为,媒体人与作家绝不会消遁,他们只是一次次脱掉旧的外壳,换上新的战袍。身为资深编辑与作家的她现身说法,“媒体人与文学写作者应培植出自己的基因——敏感、敏锐、激情、独立思考、悲悯情怀,只要我们装备好这些‘武器’,人生处处都是广阔草原。”
散文集《山河爽朗》备受大学生喜爱,吴景娅以此书为例,深入浅出地分享和讲述了如何以小见大,从抒写故乡开始,认识故乡、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写好每一篇文章。“文学艺术中的重庆如何去表现,我的经验是,尽量不要从娱乐的角度、快新闻的角度去打望它、消费它,而要从人文的深处、审美的高度去凝视它、抚摸它、铭记它。这样的写作才能直击人心。”
灵感是一种内心爆发的力量
重庆作协儿童文学创委会主任李姗姗是一位“80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出版有童话、故事集、诗集等70余部,新作《器成千年》是国内首部以三星堆文化和考古发现为主题的长篇童话。
与大学生交流时,可爱、热情的李姗姗像个知心大姐姐,带来了别出心裁的有趣开场。她先讲述了一个以自己为原型的故事,勾起大家的好奇,接着通过互动赠送小礼物、糖果、自己的著作,让现场氛围相当热烈,大学生们仿佛秒变幼儿园小朋友,纷纷举手发言,现场欢笑一片。
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李姗姗分享了写作灵感从何而来。“灵感不是自己诞生的,而是万物之间的灵犀一点通,无论是日常生活里的梦境、吃饭,还是上课时记笔记,都能带来写作的灵感,带来一种突然从内心爆发的力量。”她以自己的作品《羊群里的孩子》《器成千年》为例,将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的灵感娓娓道来,“当你把爱投入一个对象上面,你就在创造了。”
▲李姗姗分享。
李姗姗说,多年前,她因为一张新闻照片,只身前往大凉山,历经3次重写18次修改,完成了《羊群里的孩子》。她深情劝勉同学们,“一定要有敢于实现梦想的勇气,想到什么就立刻去做,要勇敢去创造,去创造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
“重庆名家进校园·重庆人文大讲堂”系列活动由重庆作协担任指导单位,重庆作协文学成果转化委员会、重庆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重庆散文创委会、重庆儿童文学创委会、重庆新诗学会、重庆新闻媒体作协担任支持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与环球人文地理刊系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