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李元胜新书《我和所有事物的时差》分享会在精典书店举行。
▲活动现场。精典书店供图。
李元胜是中国当代诗人、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作品广受好评,其中,《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是传播最广的一首诗,在“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号上创造了600万的阅览量。
本次分享会由诗人金铃子主持,两位诗人从《我和所有事物的时差》谈起,将现场读者带入到了诗歌的王国里。
那些青涩的诗,反映了诗人的成长与变化
▲李元胜与金铃子对谈。精典书店供图。
李元胜从1986年开始写诗,约莫写了40年的光景,2000多首诗记录了李元胜写诗的艰辛。当金铃子问到为什么发表的诗歌只有900多首时,李元胜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的匠心。
2000多首诗中,有许多写出来之后他并不满意,于是选择了回炉再造。最终,才将真正的艺术品展现给读者。李元胜坦言:“这个过程其实挺难的,每首诗都是我的孩子,舍弃是很不容易的事,但艺术就是这样。”
谈到写作的时差时,李元胜表示,不可避免的一种情况是,往往越靠近现在的诗作写得越好,但是要反映将近40年的写作生涯,就要选取一些早期的作品,尽管那时候的作品青涩,但有些诗歌是有代表性的,它们反映了一个诗人的成长与变化。李元胜回忆起最初写诗的时光,有些诗悬在空中,却真实地记录了诗人早期的模样。“我是时代的赤子,我的写作是有时差的。”李元胜说道。
写作依赖正确的训练方法和对文学的正确态度
▲李元胜新书《我和所有事物的时差》。精典书店供图。
很多人认为写作是依靠灵感与天赋的,但李元胜不这么认为。在李元胜看来,每个作家的成长都是不同的,有少数人可以靠天赋,但绝大多数作家还是依赖正确的训练方法和对文学的正确态度。
所谓正确的训练方法,就是指要形成有效的阅读。他认为,想要成为作家,必须以生产者的方式阅读,而不是以读者的视角。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创作,重要的是将写作实践同时代结合起来,“大时代必有大作家。”
所谓对文学的态度,则指的是多积累。这种积累既来源于阅读,也来源于写作。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李元胜以重庆作家虹影举例子说道,虹影是极好的作家,但她的成功就来自于勤奋与积累。
没有批评的时代,是孤独的时代
金铃子提到,当下的时代是一个点赞的时代,而不是一个批评的时代。很多时候,人们甚至没有看文章内容,举手就是一个赞。
李元胜对此十分认同,他表示,在之前的网络论坛时代,大家更喜欢讨论诗歌,提出自己的意见与批评。但从论坛到博客,从微博到微信,每个人都在变得更封闭、更敏感、更孤独。
这是一个节奏很快的时代,也是一个更容易落寞的时代。“写作不能闭门造车,我从书房走到田野的时候,迎来了我写作的一个新阶段。批评的作用也在于此,它帮助作家成长,但是我们的时代批评逐渐变少,作家变得孤独了。”
不过李元胜认为,当前的写作环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互联网传播更便捷了,从传播学的角度讲,文学更能焕发出光芒。
年轻人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
李元胜深受年轻读者喜欢,在小红书上,他的读者群中18-24岁的读者比例最多,他想他的诗也能引发年轻人的共情。与此同时,他也从年轻人身上学到很多。
现场有读者问到对年轻人写诗的建议时,李元胜说道:“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潮流,都在创造自己时代的文化,但年轻人需要警惕学术的陷阱。我发现年轻人容易把诗句写得很长,很复杂,像学术论文一样,这其实是错误的方向。中国不需要一代人都写这样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一些也许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