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四川评书新生代领军人袁国虎: 传承经典不断钻研 当好巴渝文化“说书人”
    重庆日报客户端 杨铌紫 实习生 王懿瑶
    时间:2022-08-04 20:36:37 | 编辑:罗建军

    一方桌、一折扇、一醒木,简简单单,这就是袁国虎的工作台。“说书,靠的就是我们说书人的一张嘴。”每周六,袁国虎都会在渝中区七星岗通远门城墙上的露天坝说书,除了疫情停工,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夏天太热就晚上开,要对得起来的听众。”他告诉记者,场地固定听众就有一百多人,再加上来来往往的游客、打卡的小年轻们,旺季多至两三百人。

    85后的袁国虎从业已超十年,现为重庆市曲艺团艺术总监,全国青联委员,重庆市青联常委,曾荣获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对评书的热爱支撑着袁国虎不断钻研,从踏入评书界的第一天开始,他立志对艺术要精益求精、不忘初心,作为四川评书新生代领军人,他把目光放在未来,著书立说、教学带人、说新创新,“我相信评书是不会断的,作为说书人,我有责任和义务让它延续下去。”

    ▲袁国虎。受访者供图

    从戏曲到评书 他一直钟情传统文化

    袁国虎从小就沉浸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家庭环境的影响让他爱上了戏曲艺术。

    那时是改革开放的年代,许多青年戏曲人受不了清贫的从艺生活,纷纷弃艺从商,许多老艺术家门下无人,空有一身本领无人可传。正巧这些老艺术家和袁国虎的父亲有来往,对这位热爱艺术的小孩又喜爱有加,“我小时候的情景简直是万亩良田一根苗,许多老艺术家对我倾囊相授。”

    赵又愚、徐又如、夏庭光、熊正堃、王起久、罗吉龙......一众大师带领袁国虎进入传统艺术的殿堂,对小小的他而言,这些老艺术家亦师亦友,待他既亲切又自然。

    “我什么时候开始说话,什么时候就开始唱戏。”渐渐的,在老艺术家的影响和熏陶下,袁国虎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拓展了,川剧、丝鼓、书画、写作、诗词、篆刻等等,跟传统文化相关的东西,他几乎学个遍。

    都说艺术进门难,出门也难,从小钟情传统艺术的袁国虎不想轻易放弃从艺的道路,然而初出茅庐的他并不知道自己前路在何方。2009年,在著名剧作家隆学义的提点下,他开始转向专业评书,就此开启学评书之旅。

    第一次拜师没有成功,袁国虎要强的性格让他吃了个“闭门羹”,“师叔曾令弟说我这样脾气烈性的徒弟将来要打他的‘翻天印’”。后在机缘巧合之下,袁国虎的忘年交为他寻得了一位新的老师,四川评书泰斗徐勍先生。

    “当时我们去看望还在病中的徐老师,他戴着氧气罩,但仍然一眼就认出了我。”回忆起那段故事,袁国虎心里五味杂陈,“徐老师刚刚抢救出来,见了我二话不说,直言自己要是不死就教我说评书。”

    就这样,袁国虎踏入了老师的家门开始说评书,2010年他拜徐勍为师,成为了一名专业的说书人。

    学成归来扎根故土 丰富评书内容形式说出新鲜感

    袁国虎的第一次正式说书是在四川成都,他受四川说书馆邀请前往坐馆说书,这一待就是四年。

    “坐馆说书不同于商业小段,说完就走,需要每天在固定的地方说长篇,就像口播电视连续剧一样。”这样的工作既有高度又有强度,对刚刚出师的袁国虎而言,无疑是一个磨练自己的好机会,“台下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要上台见观众,在成都坐馆时我每天说书两个小时,天天对着观众说、练,进步非常快!”

    直到2014年,重庆市曲艺团对袁国虎抛出橄榄枝,他才把三尺书台搬回重庆的专业院团,从此扎根故乡。

    如何让评书这门传统艺术在岁月磨砺中历久弥新,是袁国虎一直关注并不断思考的问题。比如,巴渝地区的传统文化及红色历史就为评书繁荣发展提供了丰富素材。

    2016年,袁国虎立足重庆这座英雄城市的英雄人物,提笔创作了中长篇评书《革命军中马前卒》,讲述了100多年前革命先烈邹容的故事。为了把邹容的故事讲鲜活,他接连拜访了多位重庆知名的文史专家,先后数次前往邹容纪念馆和邹容墓,详细了解邹容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内容丰富了,形式上也要新。在创作过程中,袁国虎发现传统的长篇评书,无论是观众、还是演员,都要抱着“追剧”的心态去书馆听书,“细嚼慢咽”其中的内容,短则十天半月,长则三五个月,已经与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不符,愿意静下心来细听评书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现在是科技和流媒体的时代,现代人对故事的需求也变了,我们评书必须拿出新的改变。”为了应对这些改变,让评书更好地走入大众身边,袁国虎想出一个办法——搞连载体,根据现代人偏好短、平、快叙事的特点,他创新将传统长篇的章回体转换为中短篇的连载体。

    袁国虎说,听众连续一个月来听,就是连续剧,有的听众偶尔来听一次,那就是单独的小故事,这样的改变叫座又叫好,“进了我的书场,我就要让听众坐稳、坐完。”

    2018年,袁国虎凭借其中的一回书目《书生“说书”》获得中国曲艺届最高奖牡丹奖。

    新方式、新平台 讲好中国故事传承评书文化

    除了线下讲评书,袁国虎还创立了自媒体,把说书日常发布到微信视频号和抖音上,“我每天都发布一段说书赞赋,一直如此,未来也会继续。”

    袁国虎的自媒体名字叫“西南说书俑”,这也是他对自己青年说书人的定位,“我说的是方言,西南地区是我的主要服务区域,这是我的文化特色,同时,我认为艺术是历史的沉淀,就跟兵马俑一样,源远流长。一个职业,一个地域,概括了我的情况,简单明了。”

    对于创新,袁国虎自有一番思考,“我是用两条腿走路的。一是汲现代元素,探旧书新说,二是借古人之规矩,开自我之方圆 。”

    一方面,他改编旧故事,再创作出符合时代思想的新故事,譬如《辞曹挑袍》《李顺盗墓》《群英会》《张松献图》等;另一方面,他深知评书不能守固于古代,新时代应该有新故事,跟随时代热点,袁国虎又创作了《这里有家》《值钱更值价》《冰墩墩》《雪容融》等。

    多年来,袁国虎创作了不少曲艺作品,仅手稿就有200万字,电脑文稿多达一千万字。

    谈到评书的未来,袁国虎更是充满希望,“评书来自于民间,千百年经久不衰,现有的脱口秀、百家讲坛等也汲取了评书的技巧。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故事,评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让它慢慢衰落,一定要讲好中国故事,我相信未来评书会发展得更好。”

    主编:余虎

    审核:汤寒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