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望闻问切”,为基层开出减负良方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11-16 11:18

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在京召开,指出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攻坚战、持久战,要围绕当前发展大局来推进工作,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继续抓深抓实,务求取得实效。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感知民生冷暖的“毛细血管”,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我国乡镇行政单位有近3.9万个,职责涵盖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行政执法等方方面面,责任之重、任务之艰、情况之复杂不言而喻。若迷信“万能药”、乱下“一刀切”,为基层减负恐难奏效,甚至适得其反,使减负沦为“增负”。可借鉴中医“望闻问切”之智慧,精准诊断、对症下药,根治顽疾。

“望”表析里,洞察基层“忙什么”。“望”贵在由表及里,洞见实情。须下沉到一线,深入办公场所、田间地头、服务窗口,亲身体验、近距离观察。既要看干部的精神面貌,是斗志昂扬还是疲惫不堪;更要审视时间精力的流向,是倾注于服务群众、推动发展,还是消耗于文山会海、重复迎检。要透过“繁忙”的表象,研判基层负担水平的实质。若尽付形式主义之虚功,便是无效空转,暴露出管理机制与考核导向的偏差。由此明辨“必要之忙”与“无谓之忙”,方能从源头上正本清源。

“闻”声索迹,听懂基层“怨什么”。“闻”重在俯身侧耳,真诚倾听。要着重关注基层的“怨声”,它是问题的“警报器”,更是改进的“风向标”。要在正式场合鼓励直言,更须在私下交流、网络舆情中主动捕捉。不避讳、不敷衍,方能听到真话、摸清实情。无论是抱怨政策“朝令夕改”、权责模糊,还是苦恼于督查过频、考核过度,这些“逆耳之言”恰恰揭示了机制梗阻与作风积弊。须以“闻过则喜”的胸襟,将批评视为镜鉴,方能找准病灶,对症下药。

“问”需明径,探明基层“缺什么”。“问”不是单向收集,而是主动交互、双向验证。不能停留于上级的“单向推定”,必须做到问症、问计、问效于基层一线。问难点痛点要“细”。究竟是缺少人力支援、技术指导,还是期待政策松绑、资源倾斜?问意见建议要“诚”。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存在哪些弊病问题、又有哪些办法策略?问政策实效要“实”。“精文减会”等规定有没有落地生根?“一表通”等工具是否真正便捷好用?要以“问题”明需求、寻路径,从“代基层思考”转变为“与基层共答”,进而找准基层负担“症结”所在。

“切”弊除根,找准基层“减什么”。“切”是前三法的归结与升华,重在切中要害、祛除病根,当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手术刀”,勇于对积弊“动刀”。但“减负”并非“减责”,“解绑”并非“松劲”。基层所需并非绝对的“清闲”,而是一个权责对等、保障到位、激励有效的干事创业环境。既要严防政出多门、层层加码,更要明晰权责、强化落实;既要破除“材料至上”“过度痕迹”,又要确保公平公正、奖优惩劣;既要杜绝违规借调、掐尖挖人,又要培育人才、合理流动。因此,为基层减负必须“对症下药”,既要系统周全,又要切中肯綮,精准把握政策实施的“时、度、效”。

唯有真正善用“望闻问切”四法,始终做到尊重基层、信任基层、依靠基层,才能从根本上祛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痼疾,将“小马拉大车”的困局,切实转变为“轻车简从”的新局,让基层干部松绑减负、轻装上阵,护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纵深推进。(作者:谭英琦)

来源: 七一客户端  
编辑: 张信春   审核: 罗静雯 主编:付爱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