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人事报|透过政绩看党性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11-14 14:40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政绩观是党员干部的“思想罗盘”,更是检验党性纯度、政治本色的“试金石”。党性强则政绩观正,党性弱则政绩观偏。在新征程上,只有把党性修养融入政绩创造的全过程,才能交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合格答卷。

“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这是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党员的党性,集中体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就决定了正确政绩观必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浙江“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来,从“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到“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正是因为始终把群众期盼放在首位,将“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才成为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受欢迎的实事。反观现实中部分干部,盲目打造“地标建筑”“形象工程”,对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实事漠不关心;有的急功近利铺摊子,留下“半拉子”工程。这些行为看似数据亮眼,实则背离群众需求,根源在于党性立场不牢,将“个人政绩”凌驾于群众利益之上,终将失去民心。

政绩观里有初心,更有境界。党性纯度决定政绩观“成色”,政治站位决定政绩观“高度”。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正是正确政绩观的境界彰显,深刻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党性担当。“功成不必在我”讲的是长远眼光,不贪一时显绩;“功成必定有我”讲的是责任担当,立足岗位实干。事业的成功,就在于“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因换届改思路、不因短期效益不明显而半途而废。党性修养非一日之功,政绩观校准需长期锤炼。要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的内涵,把党性要求内化为价值追求,从根源杜绝功利主义。政绩是“干”出来的,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痛点,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要树立鲜明选人用人导向,强化政绩考核在选人用人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考核评价的正向激励,真正把既能干事又能干成事,既有政绩又有民声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者:谢国辉)

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 张信春   审核: 罗静雯 主编:付爱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