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行变化看时代变迁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10-01 22:35

前不久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盛大阅兵,咱们中国人看过之后无不扬眉吐气,满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阅兵之后,人们谈论得最多的就是爱国的话题,中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取得的进步,在很多方面是突飞猛进、天翻地覆式的,就连外国人也常常发出“不可思议”“无与伦比”的赞美。又到国庆,这个话题的热度,一直持续着。作为我个人切身感受最深的要数我们国家的交通变迁。

我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苏北里下河地区交通非常闭塞又很落后,这里水网密布,河渠纵横,修建陆路交通成本非常高,在那个经济非常落后的年代,在这些地方修公路、铁路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所以,在我小的时候,我的家乡不通公路、铁路,要想走出去只能靠水路。起初的水路,全靠人工拉纤、摇橹和划桨,连机械船都没有。可想而知,那种速度可用蜗牛爬行来形容。到了20世纪70年代,慢慢有了机帆船、轮船、大货船,这些船上装有柴油机动力桨,正是这种机械动力的广泛运用,才使苏北里下河地区的交通有了改善。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苏北慢慢有了公路,有了公路就有了汽车,人们像看西洋景一样,把能坐上一次公共汽车作为自己的荣幸,坐过汽车的人总会在没有坐过汽车的人面前炫耀自己坐汽车、闻柴油、汽油味道的一些感受。当时整个中国交通都很落后,不只是苏北里下河地区。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从苏北参军到河南,人生第一次亲眼见到火车,从连云港坐上绿皮列车到了郑州站,再转坐闷罐车到信阳一个叫明港的小镇,这里就是我当兵的第一站。在明港的那座军营里,我被挑中学习报务,集训一年后,刚被分到连队的那年秋天下午,突然接到连队通信员通知,让我到连长办公室。做梦也不会想到,竟然是日思夜想的母亲从老家到部队来看望我。看到母亲满脸憔悴、一身疲惫,就知道母亲这一路吃了不少苦。母亲从老家先搭乘10多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到徐州,又从徐州坐了十几个小时的慢车到郑州,再乘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才到明港,1000多公里的路母亲在路上走了三天三夜。她告诉我大部分时间没座,在火车上一直站着,她不无庆幸地告诉我:“能上火车就不错了,车厢里挤得满满的人,要不是一路上受到一位好心人的照顾不可能这样顺利到达。”母亲怕我担心,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她在路上的经历。她这样的切身经历,在我一年后探亲回家时,深深地体会了一回,虽不能说行路难、难于上青天,但也算是历经了千辛万苦。

那一次回家探亲,正好赶上学生们的暑假,我买上车票的那列火车是从武汉开过来的,武汉是著名的高校云集的城市,一到暑期,运力不足的问题就凸显出来,尤其是客运在这条线上更为紧张。这趟车由于严重超载,到像明港这样的小站,一般车门都不开,目的就是不能再上客,下车的乘客只能从车窗爬出来。眼看着我连车都上不去,几位送站的老乡战友直接把我抬起来,硬是从车窗把我塞了进去。虽然上了车,接下来的遭遇就更加尴尬了,由于车内人挨人,挤得水泄不通,我一直被人挤着悬在半空中,连脚都站不到地面上,战友们在慌乱中把我的随身行李扔到了车上,我都无法动身去找寻。这趟车摇摇晃晃速度奇慢,开了四五个小时才到漯河,我真是又渴又饿,直冒虚汗,加之车内空气严重不畅,几次头晕乏力眼发黑,一个壮实的年轻人见状一把将我硬拉到他身边,把他站着还能将屁股挨着茶几的好位置让给了我,好歹身体能借住点劲,体力消耗就没有那么大了,我真不知道如何感谢这位同志,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如果不是他的帮助,我一定会晕倒在这辆车上。

不知多久火车到了徐州,我心想终于解脱了,但现实让我非常失望,由于苏北一些地区不通火车,只能坐长途汽车,而且车票十分紧张,不好买,在长途汽车站守了一整夜后,我终于从票贩子手里抢到了一张加价去盐城的票,算是心里踏实了点。我坐的这辆汽车锈迹斑斑、又脏又破、四面通风,开起来还摇摇摆摆,好像随时都有散架的可能,我在想这是不是大城市里淘汰下来的公共汽车。最让人头疼的还是当时苏北的公路,没有一条像样的柏油路或水泥路,路况很差,说是公路,实际都是用泥土和沙粒堆填起来的,里下河地区都是淤泥土质,既黏又松软。徐州到盐城300公里左右,由于路况、车况极差,路上车子开一会儿就要检修,加之中途还要休息、吃饭,运气不好赶上车抛锚就更不好说了,一般这样的长途汽车最少要跑十三四个小时。

后来,我上了军校,毕业后分配到济南工作。那时,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20世纪90年代,山东的高速公路在全国是领先的,路好了,车多了,人们的出行也方便多了。加之,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交通事业,在全国上下形成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共识,中国的公路、铁路、民航全面发展,像雨后春笋一样开工、竣工。苏北的水泥、混凝土公路,通到了每一个自然村,高速公路通到了每一个县,交通运输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仅是苏北,几乎是全国,在村村通公路的政策指引下,哪怕一些落后山区农村的交通问题,都相继得到大大的改善。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交通得到全面发展、全面提升,真正进入了快车道。14亿多中国人的行路难、坐车难问题逐步得到了改善,随着这个困扰着祖祖辈辈民生大问题的逐步解决,不光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特别是高铁时代的到来,中国的交通事业发展可谓是革命性的,所取得的成就让世界惊叹。世界各大媒体多次纷纷报道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成就,很多媒体称:十几亿中国人行路难的问题得到真正解决,春运几亿人口的大流动能够井然有序,春节期间铁路部门会根据乘客需求通过临时加车确保运力,不光效率高,又安全舒适,标志着中国交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电商时代的到来,中国人率先进入了电子货币时代。随着12306的开通,人们再不用半夜到车站去排队买票,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订到自己想要的票,买票难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和中国公路的大发展,自驾出行成为另一种可能,并且催生出很多“自驾游爱好者”。

我这个曾经被交通问题伤害过的人,发誓这辈子再不想坐火车、长途大巴了,前些年出门只坐飞机,自被同事们说服坐过一次高铁以后,便深深地爱上了中国高铁。我不光被中国高铁的速度和效率折服,同时也被它的舒适度吸引,现在我的出行基本都坐高铁。

交通的变迁,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那些关于交通的旧时光,也成了心底最温暖的记忆,提醒着我们:日子正一天比一天好。

来源: 学习时报  
编辑: 卞立成   审核: 张珺 主编:付爱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