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有哪些对策?如何完善教师招录、管理、成长等机制?这里有份“荣昌指南”待查收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构建师资队伍建设良好制度环境提供了权威的顶层设计。
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受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制度上的负面因素影响而产生的职业倦态、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队伍活力不足等突出问题,近段时间荣昌区教委开展了深度调研,并立足教师队伍进口线、管理线、成长线、激励线,对激发教师队伍活力给出了可参考的对策和建议。
●着力完善教师招录机制
进一步健全人力社保部门综合管理,教育、人力社保部门组织实施,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教师招聘机制。
加强编制管理和使用。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在现有编制总量内,统筹考虑、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向专任教师队伍、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学前教育倾斜,严禁挤占、挪用、截留编制和有编不补。探索跨区域、跨学校用编招录方式,坚持每年按缺编总人数的 90%以上招聘新教师,其中20%用于直接考核招聘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探索编制外购买服务招录方式。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给予学校在教师招聘和人才引进中更大的话语权,通过政府采购方式招录、聘用编外专任教师,除无编制外,实行聘用教师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既用待遇确保招录师资质量,满足学校师资需求,同时用购买服务方式避免产生新的遗留问题。
●着力完善教师管理机制
积极试点探索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模式改革。深入推进镇街中心小学和区域内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和协同式发展,实行“一并定岗、统筹使用、轮流任教”,逐步将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由以学校为单位变为以镇街、学区直至以区级教育系统为单位核定教师编制,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根据教师能力特点、工作情况和学校实际需求等调配教师岗位,打破教师身份限制。通过健全学校教师流动机制,大力推行学区、集团(联盟)支教、走教等制度,让区域内师资真正流动起来,逐步建立城乡统筹融合发展教师资源配置制度,着力化解超缺编并存、结构性缺编等突出问题。
保障教师专心从教。第一,建立统一备案制度,严控面向学校的活动、检查、评估、评价,不能什么工作、活动都以学校、教师、学生为主体,不能随意让学校停课出人出场地办活动,以减少对学校教学的干预,减轻教师的校外非教育任务;第二,强化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聘请工勤人员,完成安全管理、宿舍管理、食堂管理等非教学事务,减轻教师的校内非教学任务;第三,明确教师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减少教师的安全保障等工作负担和身心压力,通过释放压力激发活力。第四,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水平,着力加强校长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学校行政班子,提升学校管理队伍个人素质和管理水平,推行学校管理人员在教学一线上课等制度,以实际行动起好带头作用;着力构建和完善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内部管理制度,坚持尊重教师、依法治校,让教师专心专注于教学工作本身,不受或少受来自学校内部不当管理因素的干扰,用民主、公正、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校环境引领和激发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着力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完善职称岗位评聘管理制度。在尚无法突破现有按学校、按比列设置职称岗位体制前提下,重点探索完善以体现个人工作业绩和职业素养为主要指标的职称评定办法,并将办法制定权交还学校(区级层面只在工作通知内提整体要求,不再制定具体评聘办法,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树立良好导向,使教师职称总体水平真正成为学校队伍整体素质的评价依据。强化教师职称聘后管理,对确实无法完成岗位任务的中高级职称教师采取缓聘、低聘、转岗等措施,将腾出的岗位由其他教师公平竞争,建立岗位等级能上能下的常态化制度,充分发挥中高级职称的激励作用。
完善绩效工资政策。在现行管理体制下,要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应将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放在落实学校考核主体地位。绩效工资考核的对象是教师而非学校,要将考核的主导权交还学校,废止现有区级层面绩效工资考核发放政策,充分相信和尊重学校,变制定大包大揽的绩效考核制度、办法、指导意见为指导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确立科学的绩效工资评价体系,完善学校二级班子、班主任等岗位绩效管理。各学校的超额绩效考核分配方案,由学校在政策范围内自行确定,于每学年初提交学校教代会审议通过后报区教委备案后执行,区教委要支持学校按已定方案进行考核,并为学校校长按方案进行考核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及时收集考核信息,通过反馈和评估,及时微调绩效考核维度与激励方式,防止绩效激励考核平面化、扭曲化,从而考出高绩效、真绩效,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充分利用各类人才引进政策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设立促进教师流动区级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并逐步提高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乡镇津贴、走教支教补贴标准;加快推进以周转房建设为核心的农村学校生活条件改善工程,确保广大教师到农村学校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要逐步将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建立健全教师关爱机制,既要保障工资待遇,也要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更要为教师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创造条件,从待遇、感情、事业三个方面建立引人、留人机制,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广大教师安心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体现人生价值、享受人生快乐。
●着力完善教师成长机制
进一步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大力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严格落实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大力宣传先进优秀典型,讲好师德故事,着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和荣誉感。
建立健全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机制。着力提升教师进修校师培能力,充分借力高校、专业师培机构、师培基地力量,大力推行新教师跟岗培训、学分考核等制度,全面开展全员培训、混合式研修、影子研修、跟岗实践等多种培训活动,提升队伍素质。要针对农村及规模较小学校受限于教师编制外出参培机会少的实际情况,从区级培训项目和师培经费补助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学校师资培训的支持力度,即加大区级农村边远学校专题培训项目力度,结合师资情况,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集中、系统培训;加大区级师培资金向农村学校补助力度,以项目奖补形式将每年的师培资金尽量补助给农村学校,鼓励、支持农村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广泛开展各类校本培训(农村学校应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体,在无法送出去的情况下,强化请进来培训力度),满足农村学校教师培训需求。
搭建成长平台。要进一步完善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评选机制,科学设置评选办法,关注、引导教师成长,以评促教,引导广大教师专业化发展。完善名师工作室、学科工作室等平台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用专业发展、职业幸福激发队伍活力。
通讯员 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