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道“职教20条”②|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校长李巧玲
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
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今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
“职教20条”对于重庆各职业院校发展有着怎样的引领作用?各校又将如何贯彻落实?对此,重庆日报教育频道特邀请到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校长李巧玲,谈谈借力“职教20条”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谋略与行动。
▲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校长李巧玲
█重庆日报:“职教20条”中提到要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主动与企业在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合作。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直做得很好,已经形成了哪些推动“职教20条”贯彻落实的优势?
█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校长李巧玲:
随着《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全国创新创业向纵深推进,呈现出量质齐升的显著特征。在“双创”大潮的风起云涌中,中职教育如何对准其坐标系?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双创人才?
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适合中职学生的“双创”教育模式。
“双创”教育模式以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将创新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以创新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孕育学校的创新特色,同时通过搭建平台引企入校开展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孵化青年创业梦想。
“双创”教育不仅要放在重要位置上,同时也需要更多路径来开展,为此我们将创新课程纳入学校各专业必修课程体系,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育人氛围,普及学生创新素养基础,并利用课余时间开设创新选修课,激发学生对创新的浓厚兴趣,收集好的创意或作品,确保学生创新知识、能力、素质达到预期要求。
同时我校还开展了丰富的创新教育活动,例如举办科技兴趣活动、科普活动、创新大赛等。近年来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大赛,共计获得283项奖,2名教师被授予“九龙坡区农村中小学科技名师”称号,骆永华副校长被重庆发明协会授予重庆市“创新型校长”, 3名教师被重庆发明协会授予“创新型教师”,学校还被评为 “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教育基地”、 “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小学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校园发明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单位。
借力2013年创立的蚁聚九龙电商众创公社,我校还将其打造成为创新创业热土,创业创新区包括接待大厅、茶歇室、摄影室、会议室、办公室、运营室等,同时引企入校先后与阿里巴巴、重庆本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世纪购等10多家全国或本地知名电商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合作平台让学生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重庆日报:据了解,学校将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重点工作,具体是怎么做的?
█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校长李巧玲: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其依托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如何建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摆在各职业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学校经过多年的尝试与探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培训方案。
首先是实施外引内培,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我校实施了“527”引智工程,从企业行业聘请生产一线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引进一批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结对帮扶,提升校内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
其次是开展外培内修,提升了教师职业素养。我校借助重庆师范大学、中国教师研修网等战略合作平台,依托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拓宽高层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培养渠道。开展“双千双师交流计划”、“专业带头访行业,百名教师下企业”等活动,开展教师企业实践活动,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训指导能力。学校还开展教师团队建设和大师工作室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最后是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提高了教师专业技能。我校从三个方面为教师成长搭建了平台,一是开展教师职业技能大赛,通过专业课教师全员参加技能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研,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二是支持专业教师参加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培训,并使其达到高级工及以上职业技能资格,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三是实施“学历提升工程”,选派中青年专业课骨干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培养一批有较高水平的专业骨干教师。四是借力高校、培训基地开展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考核认证,学校现有技师43人,双师型教师173人,学校“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教师中占比达到91%。
重培养、实培训、搭平台,我校形成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长效机制,实实在在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推动师资队伍高水平发展。
█重庆日报:“职教20条”还提到要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学校在这方面作出了哪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哪些成果?
█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校长李巧玲:
提供高质量社会服务是职业学校的使命,我校以开展各类培训为具体抓手,制定了长期培训规划,依托“三基地”——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企业职工培训基地、老年教育培育中心学校,通过市、区和社区三级培训,构建起立体培训模式,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
一是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学生在校接受学历教育时,同步开展职业技能强化培训和岗前入职培训,推进“1+X”证书认证工作。
二是被动培训向主动培训转化。为有需求的社会企业,提供个性化订制式短期培训,帮助企业解决某个具体节点的实际需求。
三是面、点结合深化职业培训。深化校企合作,借助优质企业的力量,辐射周边的工业园区,结合企业的海内外发展布局走出去为长江沿线,甚至一带一路相关地区提供培训和社会服务,扩大了受众面。为了让培训工作契合乡村振兴,将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学校为特定地区、特定企业、特定职业和特定人群开展培训。比如借助市区的对口合作平台,为贫困地区学校开展师资队伍的能力提升培训,对学生提供教育扶贫。又如和九龙坡区农委合作,借助我校的众创空间和直播平台,对个体及小规模的种植、养殖的散户进行培训,帮他们打造自己的品牌,畅通销售渠道。
这些尝试,让我校的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更加务实,切实提高了我们的培训和社会服务能力。
从受众面来看,我校以公益性方式开展的部分培训和社会服务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今年“三基地”培训人数到达6000人次以上,受众人群进一步扩大。
从社会效应层面来看,我校遴选了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地方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相应的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
从学校内涵发展来看,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对我校长足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是全校教职工凝聚为一个注重实效,执行能强的团队;二是增强了职教人的使命感,明确了中职学校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三是学校影响力和办学效应进一步扩大,有助于社会各界正面认知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