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重庆日报

随时随地读党报

立即下载

竹林实验学校着力实施“谦·惠”课程 诠释“以文化人”之美 唱响“翠竹拔节”之歌

重庆日报2019-10-15 11:19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中央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文件,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作出系统设计,这也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迈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

  教育质量提升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

  竹林实验学校党总支部书记、校长王吉表示,突破口在于“整合”,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整合课程创新、教学改革、文化建设、家校共育等,由此方能聚合内驱力,促进教育质量真正提高,让每位师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校如其名的竹林实验学校近年来“势如竹破”,特别是实施“谦·惠”课程以来,诠释“以文化人”之美、唱响“翠竹拔节”之歌,培养出很多具有谦和品行、坚韧意志、健康体魄、高贵气质、创新精神的“谦谦君子”。

1.jpg

  ▲ 艺术表演

  国家课程校本化

  打磨“三把钥匙”延伸课堂“经纬度”

  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国家课程更是提升育人质量的蓝图。

  面对大家都在实施的国家课程,如何去寻找突破的“金钥匙”?

  竹林实验学校找到的第一把钥匙是“整合”。据悉,该校以品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理化、艺术与审美、生物与科技这五门基础型课程作为整合主阵地,加入书法等课程作为补充。

  课程整合后,接下来就要开启第二把钥匙“创新”,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最多的就是基础课程,要提升育人效果,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瓶颈,塑造以生为本、维度更广的新型课堂。”校长王吉说。

  结合“谦·惠”办学理念和生源师资特点,近年来竹林实验学校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构建起“导、学、讲、练、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如今教师虽然是课堂主导,但学生也成为课堂主人。他们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延伸发展,并能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平等交流、教学相长,课堂氛围更活跃,课堂效果更有效,学习方式更广泛。

  新型课堂不仅传授学生知识,也更加注重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

  这样的课堂必然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竹林实验学校打磨出第三把钥匙“研修”,全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为国家课程校本化护航。

  据了解,近年来该校各教研组成员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一线问题开展教研活动,目前已开题和正在研究的大小课题就有20多个。同时学校还多渠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包括完善队伍建设制度、开展教师培训、组建“青蓝结对”工程、培养骨干教师等,教师的成长破解了不少教育教学中的难题。

  在竹林实验学校看来,没有文化浸润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

  以“竹文化”为主要内涵,该校把“谦·惠”的精神元素融入课程构建和课堂教学中,逐步生发出“坚韧不拔、勇于突破”的学校精神。这样的精神渐渐辐射于办学的方方面面,指引着师生和学校奋进远方。

  德育课程主题化

  让无处不在的德育接地气、润人心

  没喝完的珍珠奶茶是什么垃圾?嚼过的口香糖是湿垃圾吗?冰激凌盒子属于干垃圾吗?面对这些问题,竹林实验学校的学生搞得清清楚楚。

  自重庆被列为垃圾分类的试点城市以来,竹林实验学校率先启动垃圾分类知识教育,不仅专门成立了垃圾分类领导小组,还制定了详细的垃圾分类实施方案,以每周集会、大课间、校园广播、班会课等为载体教学生垃圾分类。

  “这本手册就像漫画书一样,可好看了!”学生田瑛杰翻阅着手中的垃圾分类手册说道,“我们不仅要学会垃圾分类,还要做到垃圾分类。”

  王吉介绍说,德育是无处不在的,包含了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同时还要融入到其他学科教学和活动之中,渗透于学生成长的时时刻刻。

  这么多的德育元素如何才能聚沙成塔?

  借力课程改革,竹林实验学校着力打造了主题型课程,涵盖主题文化类、主题活动类、主题实践类课程,以这些课程为载体推进德育创新。

  就拿“竹文化”主题特色活动来说,学校就开展了竹文化艺术节,把竹诗、竹画、竹舞、竹歌、竹笛等搬上舞台,开展竹杆球、竹高跷、竹竿舞、换物扶竿、击掌扶竿等特色活动比赛,让学生在趣味十足的活动中提升综合素养。

  仅仅是“竹文化”主题特色活动就还有“课前一吟”咏竹活动、竹文化诗歌大赛、颂竹作文赛、竹子绘画比赛、竹子赞主题演讲、竹雕艺术展、“竹工艺”创新大赛、竹笛演奏等,每年学校还要评选出“竹林之星”作为德育榜样。

  每周的升旗仪式如今也成为竹林实验学校的主题活动类课程之一。

  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每周一在国旗下进行展示,展示主题和形式有唱响“我和我的祖国”、舞蹈“爱我中华”、朗诵“国家”等。活动中学生提升了自信、合作、创新等核心素养,也培养出他们爱国、爱校、爱家的情怀。

  通过接地气、润人心的主题德育课程,“竹文化”的气息充沛在校园每一个角落,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为了让“无处不在”的德育更有生命张力,该校还吸引家长志愿者、社会志愿者加入德育队伍,令课程实施更有合力。

  拓展课程精品化

  四大选修课折射课程改革的新与趣

  “这学期你要选什么课?”“我打算选航模,为了选这门课我暑假还做了不少功课。”“我准备选竹刻,把这门传统艺术弘扬下去。”……

  开学不久,竹林实验学校学生就开始进入选课环节。

  学生张扬说,现在学校的选修课很多,有走班社团或精品社团两种形式,精品社团有时还有专家来讲课,可以学到很多奇妙而有趣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所说的选修课其实就是竹林实验学校打造的拓展型课程。

  在充分挖掘“竹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该校开设了“竹韵”“竹趣”“竹志”“竹艺”四大类选修课。“竹韵”课程包括声乐、器乐、舞蹈、朗诵、戏曲等选修课,“竹趣”课程包括科学、计算机、航模、生物实验、阅读与写作、思维与建模等,“竹志”课程包括球类、田径类、武术类选修课,“竹艺”课程则包括美术、手工、书法、篆刻、编制等,每门课程都致力于打造成为精品。

  除了为选修课开展编写《青青竹林》系列校本教材外,该校还创建出“竹文化”为主线的特色课程,把“竹编、竹刻、绘画、书法、摄影”融入美术课程,把竹歌、竹舞、竹笛演奏融入音乐课程,“竹竿系列游戏”融入到体育课程,把有关竹的词语、对联、故事、诗词、散文融入到语文课程……

  这样一来,课程改革更有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也让“竹文化”课程与国家基础课程、主题型课程联系更紧密,让“竹文化”课程呈现出更多新意和趣味,为每个学生的个性而全面发展助力,也为教师和学校发展赋能。

  一年来,全校师生在全国以及市区级艺术特长展示与比赛中获奖400多人次;学校质量逐年攀升,各项指标在全区同类学校中均居前茅,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中青年优秀师训基地、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等荣誉,校长年度工作考核更是多次获区级一等奖。

  王吉谈到,在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一周年之际,学校将继续秉承“谦·惠”办学理念,发扬“坚韧不拔,勇于突破”精神,狠抓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用“竹文化”浸润师生,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文秀月 刘进 张林英 图片由竹林实验学校提供

编辑柏云辉

声明: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重庆日报及重庆日报客户端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重庆日报或重庆日报客户端。
  本客户端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重庆日报联系。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重庆日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