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赛大练兵⑤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搭建竞赛平台,为产业发展输送更多人才
在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共获得4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赛项获奖率100%,一等奖数量创下历史新高。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院长谢永川谈到,成绩反映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也反映了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力度。立足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学校还将继续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生们在实训基地交流学习
释放备赛的“杠杆作用”激活人才培养
从去年6月开始,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就开始进入“国赛时间”,组织了覆盖全校所有专业的校级技能竞赛。学校相关负责人谈到,此举不仅是为了选拔选手,更重要的是通过备赛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磨砺自我、突破自我。
一直以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都非常重视技能竞赛,专门成立了职业技能竞赛领导小组,尽可能地满足各参赛队伍备赛场地、设施的需求,并时常关心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
备赛离不开领导重视,同样离不开教师发力。该校多次组织国赛指导教师参加专题学习和培训,而所有指导教师也自愿牺牲休息时间,在完成日常授课和学生管理任务的同时,将全部的精力投到训练指导上。有教师说,付出得越多收获也越多,教师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对于培养人才是非常有益的。
“备赛不仅是为了参赛,也是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训练中,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行业适应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聚焦“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组织优秀的教师团队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与此同时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竞赛活动,让众多学生在竞赛中相互学习、提高技能,极大地激发了学习主动性,达到了以竞赛为抓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深化校企合作办国际领先水平的应用型高校
深化产教融合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事实上透过国赛也更加明显地看到了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在校企合作育人中的新思考、新路子。
据悉,该校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同举办技能大赛,为参加国赛打好基础,也让更多学生在这些比赛中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找准学习目标与方法。同时该校还建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例如王芃美容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陶科康复保健技能大师工作室,并与10个企业建立了企业教师工作站,通过这样的方式填补了教育教学与生产实际融合中的“空白”,进一步提升了合作育人的质量。
近年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紧密契合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现代服务业和公共事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先后与近300家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开展人才订单化培养、探索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校企合作模式、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形成第一课堂学习与第二课堂实践结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学业成长与职业成长结合的“三个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除了与行业企业合作外,该校还与近30个国家的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长期合作与交流,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技术技能水平的人才,连续3年被《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评为“国际影响力50强”高职院校。
【国赛纵深】
聚全校之力护航学子赛出工匠风采
为了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师生们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参赛准备,为国赛取得好成绩夯实了基础。
领导的重视是参赛的首要条件。该校领导高度重视技能竞赛工作,尽最大力量满足各参赛队伍备赛场地、设施的需求;并时常关心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学校专门成立了职业技能竞赛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与协调工作,为竞赛工作提供切实的后勤保障。
指导老师的付出是参赛的关键因素。在此次比赛中,该校学生基本技能扎实娴熟,这是日常学习中带课老师认真教学、学生努力练习的结果。为了此次国赛,指导老师付出了很多。近一年的时间,他们自愿牺牲休息时间,把全部的精力投到了训练指导上。老师们的辛苦付出,感染了学生,让他们刻苦更加训练。
学生的刻苦训练,是取得成绩的直接因素。不论上课时间还是自习时间,选手们都埋头苦训。不仅是训练,及时归纳总结才能事半功倍。尤其在刚开始训练时,选手对整个比赛还不太熟悉,因此他们也用了很多时间去总结并形成文字记录,以便随后在训练中更好地温故知新。
【延伸看点】
●看点一:强化国际交流,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近年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依托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示范校建设项目,不断强化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职能,拓展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初步形成城管职院“353”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推动重庆职教国际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该校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完成三项顶层设计,即1个党委领导下的外事工作领导体系,1套“部门联动、院系参与、师生共享”的示范建设工作机制和“统一领导、统筹部署、分工协作、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1个在职教国际化领域实现“全国一流、国际先进”的应用型高校的目标。
学校构建了五个国际化平台,包括学生双向留学平台、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平台、涉外办学平台、科研国际合作平台、对外开放保障平台,这五个平台形成了人才“进出两旺”局面,在高职院校产生辐射效应,实现职教资源引进与输出双赢目标,提升了学校国际学术参与能力,营造出浓厚的国际化氛围。
该校还创新国际化建设,形成了三个示范模式,即学生双向留学模式、高职师资培训新范式、海外中国职教推广模式。
在“353”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的引领下,学校设立了海外教师工作站,大量积累境外办学经验,与近30个国家的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长期合作与交流,接收留学生、长短期研修生400余人次,对外交流师生人数达500多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连续三年被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发布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评为“国际影响力50强”高职院校。
●看点二:护航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学生从毕业到就业这段“最后一公里”,学校如何来护航?
近年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科学的创新精神,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稳居重庆市高职院校前列。
据悉,该校主动加强与区内本科院校联系,认真做好优秀毕业生专升本推荐工作,推荐升本人数创历史新高,共推荐 240 名优秀毕业生分别到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升学率达6.1%。
学校还大力推行双创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立了城市星光众创空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竞争力,同时将学校的就业教育、创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同学们在实战中巩固创业理论知识,提高创业技能,激发创业热情。学校“环保折叠箱”和“学友圈生活互助平台”成功入围重庆市 2017 年“优创优帮”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 30 强。
●看点三:打好“组合拳”助力精准扶贫
在帮扶巫溪县天元乡脱贫攻坚时,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精心谋划出实招,向天元乡深度贫困村香源村捐赠资金,选派干部担任香源村驻村第一书记,尽心为村民办实事解难事。此外,学院还专门组建了天元乡脱贫攻坚专家智库,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整合人才资源,增强天元乡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和自身发展的“造血功能”,推动天元乡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近年来,该校还积极开展西藏自治区昌都职业技术学校对口帮扶工作,与昌都职业技术学校签订对口扶贫协议,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重点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培养骨干教师、资源共享、建立“雪莲花”贫困学生资助基金等方面进行帮扶,仅2017年落实对口扶贫资金就达 10 万元。
2017 年,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五位一体·共筑梦想”社区互助志愿服务项目荣获重庆市金奖。该项目服务经验先后获得多家媒体报道,并受邀在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学术会议上发言介绍。
可以说,该项目点打造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工作机制,为助推本土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实践性强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