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赛大练兵③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从“国赛风采”探究优质高职“改革之路”
在2019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斩获5个一等奖,在重庆高职院校中排名第一。突破不止于此,该校学生在“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中取得全国总分第一的好成绩,“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总分位居全国第二。此外该校还获得4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
这份荣誉单不仅展现出了具有影响力的“国赛风采”,也折射出了这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中的“改革之路”。
国赛究竟能为学校带来什么?校长张进谈到,在大赛引领下,学校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不断提升、工匠精神得以持续发扬,促进了学校优质高职建设。
▲矿业与环境工程学院参赛队在2019年国赛“矿井灾害应急救援技术”赛项中荣获第一名
专业对接产业,产教融合服务经济发展
要在国赛中赛出好成绩自然离不开高质量的实训,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国赛投入专项经费,特别是在实训设备、实训材料等方面给予了保障。这种做法换来的不仅是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提升,以及全校实训条件的提档升级,更换来了所有专业建设的“加速跑”,进一步深化了产教融合。
将专业发展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仅是去年一年就与78家企业进行了新的合作,甚至还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建“新零售人才孵化基地”,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目前该校已开设有覆盖智能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产业的9个专业大类49个专业,所有专业均与重庆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江津五大产业集群高度对接,让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
改革教学方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有道
以往国赛受益者都是参赛学生,而如今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总结国赛经验推进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中探寻出了一条质量提升之道。
一方面该校通过梳理国赛涵盖的知识点、技能点,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课程建设和实习实训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能零距离接触到国赛的高标准考验。另一方面该校也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加大实践性教学课时并制定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细则,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成为了国赛取胜的关键。
例如矿业与环境工程学院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机械工程学院实施“创赛合一”式育人、信息工程学院设立实验班让学生“各显所长”……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与技能,还用工匠精神诠释了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据了解,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已培养出10万多名专业人才,多数毕业生已成为企事业单位技术和管理骨干。
强化师资队伍,为高水平发展凝聚合力
国赛检验学生水平,实际上也检验着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
师高弟子强,无论是演绎“国赛风采”还是“育人风采”都离不开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顶梁柱支撑。尤其是在备赛过程中他们比学生更早进入角色,分析成绩、研究赛程、完善训练方案,很多教师更是主动放弃休息日及节假日投入到指导中。而通过积极备赛参赛,教师的技能水平、教学能力、教研实力也得到大幅提升。
据悉,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全年培训教师超过400人次,已打造出包含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6名国家级专家、7个市级教学团队、65名市级专家在内的师资队伍,凝聚育人合力培养更多人才,促进学校优质发展。
【国赛纵深】
技能大赛启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对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来说,技能大赛对他们的成长成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技能大赛是促进学生技能学习的良好平台,学生经过强化集训,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而且通过选手间的较量切磋、取长补短,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也进一步提升。
职业技能大赛也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备赛参赛,重庆工程职业学院学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掌握了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就业竞争中拥有更强的优势。
在学校看来,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团队竞赛的形式,让所有团队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信赖、相互勉励、相互协作,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
技能大赛让职业教育的脚步紧跟企业发展、对接产业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也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重要导向。
大赛引领下,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延伸看点】
●看点一:激活师资队伍的“源头活水”栽培学生
为了更好地指导国赛,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指导教师们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关注技能竞赛最新信息,了解竞赛工作动态,研究比赛规程。很多教师更是主动地放弃了休息日及节假日,主动投入到指导学生训练中,将知识点及历年参赛经验传授给学生,保证他们能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无论是培养参赛学生还是日常教学育人,教师都起到了“源头活水”的作用。
近年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绩效工资改革为抓手,重新制订和调整了薪酬分配和奖励办法,规范了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激发了教师的活力。同时还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数量,并通过教育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全面推动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有数据显示,2018年学校申报专业技术资格人数共109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7人取得教授专业技术职务,10人取得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学校的李天和教授还获评“重庆名师奖”,周桐、谢先伟获评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邓军获评黄炎培职业教育先进个人,韩治华、李开学获评全国煤炭行业教学名师。
●看点二:找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优质之道”
高校有“双一流”建设,而高职院校有“优质高职”建设。
近年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全力推进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调整专业结构,突出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建设过程中,该校坚持走创新驱动、内涵优先、开放办学、特色强校的发展之路,以强化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内部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机制和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等综合领域改革为引领,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一流专业群建设、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智慧校园建设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充分发挥学院作为重庆制造、信息、测绘和地矿及建筑行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
该校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有八个,包括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设、一流专业群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建设、扩大合作与交流建设、智慧校园建设、公共美育教育体系建设。其中一流专业群建设项目,有装备制造专业群、信息技术专业群、测绘与地矿专业群、建筑与交通运输专业群四个子项目。
经过三年的建设后,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将达到全国高职院校一流水平,重点领域综合改革成为全国高职院校管理的示范,专业品牌、特色和优势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教学条件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持续扩大,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已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该校积极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努力实现由“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转型,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把学校建成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职院校。
●看点三:凝聚社会服务力提升高职院校影响力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这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作为,在培育人才、服务企业、精准脱贫方面持续做出贡献。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就业方面实现持续增长,培养出大批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该校2018届共4108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8.54%,较2017届初次就业率增加了1个百分点;2019届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为50.18%,较上一届同比增加了10.53个百分点,在全市同类院校中保持领先。
在继续教育方面,该校依托自身的特色优势、优质资源,主动发挥各教学院系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继续教育的传统思路,开办开州、达县、渠县等14个继续教育教学点,为周边城市的继续教育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该校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开展培训项目,培养对口专业人才,服务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学校年均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金额超过1500万元,年培训达到2万余人次。2017年,学校开展对外技术服务项目19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3项,被评为“2017年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单位。
该校还是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扶贫集团和江津区城乡建委扶贫集团的成员单位,对口帮扶巫溪县天元乡吉龙村10户、江津区中山镇四合村7户贫困户,助力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2018年,学校向巫溪县和中山镇分别划拨30万元和4万元扶贫款,划拨7万元给吉龙村用于党建活动室建设和办公经费。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8次分别前往巫溪县天元乡吉龙村和中山镇四合村,看望慰问帮扶对象,了解村民所思、所盼,帮助解决社区群众所急、所难,切实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是自身办学能力的展现,也是源于高职院校积极回馈社会的责任感,提升了职业院校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