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授村民新技能 签下30吨“稻鱼米”订单 聚焦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教育扶贫工作
4年前,万州区白土镇大林村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在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帮扶下,这个小村子发生了大变化,特别是通过带动村民进行“稻渔综合种养”,实施了300亩稻田的“鱼+稻”产业项目,打造出“三峡稻鱼米”和“三峡职院稻田鱼”2个特色品牌,申办了两项新型实用专利。如今,村里村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2018年,“稻鱼米”受到浙江厂商的青睐,于是与大林村签订了购买30吨的订单,以每公斤30元的价格远销外地。
▲万州区白土镇大林村稻田养鱼俯瞰图
稻田里养鱼
国家级贫困村蜕变
2015年,三峡职业学院专门成立了针对大林村这一国家级贫困村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到村,学院党委书记陈章和院长杨和平也多次到大林村调查研究,为其确立了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如何发展生态农业?三峡职业学院是我市唯一涉农的高职院校,因此结合专业优势为大林村定制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项目,并组织了一支涵盖水产、养殖、机械、智能化等专业人才的帮扶团队扎根改造大林村。
据了解,“稻渔综合种养”主要是通过对稻田进行技术改造,将稻田10%的区域开挖鱼沟和鱼溜以放养鱼类,建立稻渔共生生态循环系统,实现米香鱼肥。
为了让村民放开手去做,三峡职业学院还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
传统种植方式每年产值1000斤谷粮,每户村民最多只有1000多元收入,而“稻渔综合种养”算下来可以实现村民每户增收3600-6000元。学院还免费提供鱼苗和鱼饲料等,同时给予技术指导。另外,申请了国家扶贫贷款的贫困户还可以资金入股的形式参与稻鱼米加工厂分红及学院教育医疗等经济补助。
4年下来,村民们尝到了“稻渔综合种养”项目的甜头。如今,全村已有300亩稻田既种米又养鱼,村民荷包更鼓了。
授人以渔
建乡村振兴“田间学院”
随着“稻渔综合种养”规模扩大,要保证水稻品质就要扩大合作,因此三峡职业学院极探索“合作社”模式,带动和服务农户数量达150户、498人,并成功了申报“三峡职院稻田鱼”和“三峡稻鱼米”2个商标。
截至去年底,三峡职业学院还在大林村发展“生态清脆李产业”300亩、“生态黄花产业”100亩、“优质车厘子产业”150亩,生态农业发展走向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合作模式,进一步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还需扶智。
因此,三峡职业学院在大林村设立了乡村振兴“田间学院”,这也是我市首个设立在田间地头的学院,学院搭建“政校行企”合作平台,创建培训体系,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助力乡村振兴及脱贫攻坚。
“田间学院”的建立将进一步促进当地村民技术培训的开展,培养更多兼具乡村情怀的“新三农”实践人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农业致富技术技能。
“田间学院”成为三峡职业学院贯彻“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要求的生动体现。去年一年,该校为大林村村民开展“田间微课”21次,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2人、职业经理人2人,完善现代青年农场主孵化基地1个。
同时,该校还多次邀请种养专家到现场结合稻渔、清脆李、畜禽养殖等帮扶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和种养实用技术培训100余人次,极大提升了村民的实用技能和水平。目前,三峡职业学院正在充分挖掘大林村农耕文化以建立村史馆,准备搭建乡村大舞台、举办“摸鱼节”,吸引游客来体验农家生活,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文秀月 刘进 图片由三峡职业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