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重庆日报

随时随地读党报

立即下载

问创业痛点 找合作堵点 解育人难点 从“蚁众工坊”看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产教深度融合

重庆日报2019-06-03 10:54

  2016年9月,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把开州区总部设在了重庆市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的“蚁众工坊”,也就是学校的创业一条街上。通过农村淘宝运营中心,学校不仅对开州区200多个网点的电商进行培训,还鼓励带动学生运营自己的网店,现在已经有学生通过开网店实现了年收入6位数以上。

  同创伴行、超宇广告、国容旅游、月琴花艺店……“生意”红红火火的“蚁众工坊”成为了全市中职学校唯一一所优秀众创空间。

  实际上,“蚁众工坊”折射出的不仅是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对创新创业的重视,也折射出了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格局、魄力和行动。

  “虽然学校地处三峡库区,但是办学决不能固步自封。”学校党委书记王蜀明谈到,结合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学校将依托“蚁众工坊”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产学研创一体化发展,培养更多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jpg

  ▲校中厂——德法尔通汽修

  问创业痛点

  畅通毕业与创业的“最后一公里”

  完成课堂学习后,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学生张小宇总是第一时间冲进“蚁众工坊”的主题咖啡厅点一杯饮料开始“办公”。张小宇说:“这是咖啡厅但也是我们创客的办公室,可以和同学老师交流创业想法,也可以和企业谈谈项目。”

  环境舒适的咖啡厅俨然成为了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学生创业的起点。

  除了免费办公的功能外,这里还常常举行丰富的创新创业线下活动,诸如项目路演、创业大讲坛、创业沙龙以及茶艺表演培训等活动。

  事实上“蚁众工坊”创业一条街上,已经有不少创客把创业梦变作了现实。

  平面广告与设计专业毕业生黄吉华就是其中之一。2015年他借力“蚁众工坊”孵化出一家集创新创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一体的广告传媒有限公司——超宇广告,主要做广告策划、设计、制作,现在已经有员工46人。

  黄吉华说:“公司是在学校帮助下发展起来的,现在成规模了也能帮助学校学生实践实习,让他们学到更多技术,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

  “蚁众工坊”构建出了一个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设置共享式办公区,提供空调、办公桌椅、电话及网络接入等设施,任何学生创业者、企业投资人以及创业导师都可以聚集于此进行创业孵化。

  自2015年正式“开业”以来,“蚁众工坊”迅速发展壮大,已经孵化成功月琴花艺店、同创伴行、国容旅游等多个项目,还有软陶制作团队、3D打印创新团队、众汇科技团队、模影科技团队正在孵化项目中。

  “创业是艰辛的,会伴随着阵痛甚至是失败”,学校党委书记王蜀明谈到,所以学校致力于建立更完善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打造出更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开设更有效果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他们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就业、创业,创造美好未来。

  首先,学校致力解决“钱”的问题,专门出台了《“蚁众工坊”众创空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投资者提供金点子,为创业者提供培训和筹集资金。同时,学校还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例如举办多种双创活动、开设创新创业课、开展主题沙龙等,在学生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开设“创业大讲坛”以来,优秀毕业生回校讲述创业经历分享创业成果,学校师生也站上讲坛分享创业故事,连不少企业家也到这里分享创业精神。“创业大讲坛”还面向社会开放,每次开讲总有各个企业单位的人前来“蹭课”。

  如今,“蚁众工坊”众创空间已经成为人才聚集、智慧碰撞、创新孵化、资金筹集、技术培训的资源洼地。

  找合作堵点

  打通学校与企业双赢的隔阂

  当你因为通讯故障拨打客服热线时,也许就是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学生在后台帮助处理问题。2017年,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将重庆先特服务外包产业有限公司引入创业一条街中,与电子商务专业对接实施“校中厂,厂中校”工学结合模式。

  合作中,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提供办公条件,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业务运营,学生直接在学校上班,实现了学习、工作、创收三不误。这样的方式深受学生和家长赞同,甚至学校其它专业学生也常去咨询要不要员工。

  创新创业的春风下,其实不少学校都开设了创客空间,但很多都是基于学生双创能力培养而建的。但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不一样,“蚁众工坊”不仅是学生的梦想孵化池,也成为了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温床。

  王蜀明介绍说,过去校企合作很容易出现“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现象,因为在合作中企业往往因为“获益少”很难全力支持教育,所以学校尝试依托众创空间来打通隔阂,实现校企双赢。

  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通过“蚁众工坊”实现了有机衔接。

  除了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开州区运营中心入驻外,学校还与上海永琪美容美发有限公司合作,在“蚁众工坊”开了一家理发店。这家理发店的师傅就是企业的技术人员,而学生既是学徒也是员工,理发店也成为了既可以盈利又可以帮助学生成长的实训基地。学生说:“我都是在这里剪发,剪得好价格也超级实惠。”

  “蚁众工坊”还有一家生意兴隆的同创伴行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也是校企共建的,包括了综合门诊部、康复理疗科、休闲娱乐室等,主要是呵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同样能够在这里实习实训,把企业当课堂,把课堂当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毕业后就直接就成为了企业员工。

  学校与还与“跑爆网”合作,让电商专业、旅游专业的师生直接对接公司农产品线上商城、拼团农村旅游消费、乡村景区票务交易系统等业务。

  “蚁众工坊”创业一条街逐步成为创新创业、校企合作的新高地,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据悉,学校已与市内外100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其中500强企业有6家,市级企事业单位38家,区县级中小企业76家,实现了每个专业对应3-10家企业,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空间和平台,同时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较多的选择机会。

  找准企业和学校的利益结合点,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调动起政、企、校及社会单位的积极性,探索中职校与企业建立创业基地合作与建设新机制,由此实现了互利共赢、优势互补,甚至在产品研发方面对企业贡献不少。

2.jpg

  ▲学生手工制作

  解育人难点

  疏通教学与研发“双提升”渠道

  一说到产学研创,不少人都感觉那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事,与中职学校无关,其实不然。王蜀明介绍说,产学研在中职学校也有发展的基础和空间,特别是对于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还借力“蚁众工坊”推进产学研创,与企业合作建立了研发团队,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联合开发出“智能传感器 采集系统 V1.0”、智能传感器软件和“语音识别理实一体化 实验系统”等国家专利。

  着眼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校不断深化与市、区科委的全面合作,瞄准特色主导产业,引导师生参与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仅仅是在与重庆蜀腾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中,就获得技术创新国家专利16项,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了技术技能水平,让中职学生也能成为“科研工作者”。

  人才如何培养?从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的产学研创路径中能找到答案。

  通过产学研创,学生站到了更高、更大的发展平台上,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更强的技能。为深化产学研创,学校还在人才培养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创新行动。

  比如在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工学结合育人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模式,开展“5+1”教学模式改革,动态优化调整专业,做好教学资源开发,积极申请承办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等,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培养人才。于此,众创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孵化小微企业,为学校师生服好务,为专业发展服好务,为学生实习就业服好务,既减低了学校运营成本,又为师生提供了生产实习场所,学生也获得了技术提升,企业也在合作中得到了必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三方共赢。例如,孵化的小微企业超宇广告公司直接把车间建在了学校创业一条街。德法尔通汽修也直接把总部迁到我们学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

  特别是通过实施“中德护士(护理)人才 交流”项目,学校还派遣优秀护理专业毕业生赴德学习、工作,学生月收入能将达到2000-2400欧元。

  目前,学校已开设加工制造、信息技术等六大类21个专业,不少专业就业率达到100%,仅2018年就有近600名学生走上创业之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在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同时,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作为“三峡工程移民培训工作先进集体”还坚持多年面向社会培养人才。

  据了解,学校依托开州工业园区在创业一条街建起“开放共享型”三峡库区移民培训产业园,与园区重点企业紫建电子合作准备建设3条生产线,每年为园区输送优秀技能人才300人以上。同时,继续发挥好三峡移民培训产业基地培训功能,每年培训学员8000人次,为地方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做出积极贡献。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做好教育扶贫工作,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还为农村居民提供种植养殖等方面的培训指导,联系企业为贫困学生提供寒暑假打工岗位,有针对性联系企业帮助贫困学生就业优先,同时还帮助对口支援的学校30多次。

  在高水平中职建设中,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将把“蚁众工坊”建成全区电商培训主阵地,打造人才培训、软件研发、数据加工处理、项目代运维、师生创业、项目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创业园,以促进教育和产业深度融合。

  聚焦》》

  坚持立德树人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对于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而言,除了培养学生技术技能还注重提高综合素质。

  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学校坚持党建带团建,着力抓好基层团组织建设,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学校传承宋应星“天工开物”思想和黄炎培职教思想,通过互联网+双基地、互联网+心理健康中心、互联网+天工开物传媒中心、互联网+学生德育量化考核系统等平台,建立企业、学校德育教育双基地,加强学校德育导师和企业技能导师双导师建设,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堡垒作用;借助各种信息化载体,探索出中职德育教育多平台“双基双导”家校企联合育人模式,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家庭、企业及社会之中,建立起广覆盖、深层次、长期有效的德育培养机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德技双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了学校和谐发展。

  同时,学校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主线,开展德育通识课程,建起吉他社、街舞社、曳舞社、心理协会、学校蓝凌电视台、“天工开物”记者团等学生组织机构,定期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如“大舞台,大家唱”“天工开物”杯电视才艺大赛、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特色活动,不断丰富学校的办学内涵。

  如今学校学生综合素养有了明显提高,仅是2018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文明风采活动和其他各类活动就获得78个奖项。

  以“6+1”工程推动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

  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三峡工程移民培训工作先进集体。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第六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全国优秀校园文化奖等市级以上表彰和奖励100多项。

  在实现了重组建新校、扩模创国重、提质创示范三大跨越式发展后,目前学校正通过“6+1”工程打造重庆市高水平中职学校,力争建成全国一流中职学校。

  据悉,“6+1”工程包括高水平党建工作、高水平治理体系、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师资队伍、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高水平服务能力和示范性众创空间建设。

  特别是在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学校将构建实施“三全育人”行动,开展思想教育“领航”工程,大力培育工匠精神,搭建多方合作培养平台,进一步优化技术技能育人环境,着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将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王蜀明 李先宇 图片由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提供

编辑柏云辉

声明: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重庆日报及重庆日报客户端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重庆日报或重庆日报客户端。
  本客户端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重庆日报联系。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重庆日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