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重庆日报

随时随地读党报

立即下载

建设职业教育双基地不可“二缺一” 我市相关企业负责人“热议”双基地建设的创新之举①

重庆日报客户端2019-05-06 09:33

  【引言】

  经济学家爱德华曾说,人的聚合是城市发展的源动力。

  在城市通往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中,人才是关键。一直以来,重庆职业教育始终聚焦产教融合,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大军推动城市发展。

  为培养更多技能人才,我市在去年展开了职业教育双基地建设,确定60个高职双基地立项建设、20个高职双基地培育建设以及20个中职双基地立项建设,以此撬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据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双基地建设重点就是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等方式,对学校实训基地、企业或园区生产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打造出兼具教学和生产双重功能、校企双主体深度合作培养培训技术技能人才的双基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双师培养和互聘、双证培训和融通等。

  不难看出,双基地建设决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还需企业挑起责任与担当。

  企业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能给予学校哪些帮助?能给师生成长搭建怎样的平台?对企业自身发展又将起到哪些推动作用?为此我们邀请到参与双基地建设的部分企业负责人,一起来热议双基地建设中的创新之举。

  【主稿】

  中科勘测工程有限公司总工龚俊松:

  以双基地建设撬动企业和学校“双赢”

  双基地建设使我们在发展方向上和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上找到共同点。我们希望通过在测绘类专业中创建“中科双元制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增进企业和学生的双方了解和磨合,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培养出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技术能力的人才。

  借力双基地建设,我们企业内的一线技术人员也可以到校园“回炉”,提高理论水平,并将新技术和一线操作经验带入课堂教学,与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进步,实现企业生产项目资源向教学资源的快速转化。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整体实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校企共享一流教学资源。

  同时在这种校企合作中,企业还可以通过资助贫困学生、吸收就业,在宣传了企业文化的同时也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特别是在教学、科研及产学上深度合作、共同发展,能够使企业得到比较优秀的人才、先进的技术,从而使资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力的位置。

  重庆恒泰发电有限公司主任董峰:

  强化技能培养,让“工匠精神”落地生根

  在人才招揽上我们更加偏爱具备优秀实操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因此我们希望能通过和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合作实现整个行业人才储备军的扩建。双基地建设由企业和学校的交叉点入手,以校企合作的形式满足双方不同的需求。企业有技术,学校有理论,双方一拍即合共同推动人才的培养、行业的发展。

  通过双基地建设,公司让优秀企业主管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让教师参与企业工作室建设,使双方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角度碰撞出新的火花。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将文字付诸实践,让教师在一次次的思考总结中提升能力。同时学校为企业夯实理论基础,一步步优化公司技术,压缩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率。

  另一方面,我们公司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机会和更大的实践平台,让学生能近距离接触新设备、新技术,感受这个行业的工作常态。在满足学生理性认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弥补学生在操作上的短板,将学生培养成具备“工匠精神”的实操性人才。可以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我们公司非常希望能借助双基地建设使整个行业更上一层楼。

  重庆市新世纪电气有限公司行政主管何艳青:

  引校进企,打造“假期实习速成班”

  双基地建设是对创新职业教育模式的一次改革,对我们企业和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双方而言,都是一次向更好发展方向前进的机会,可以让我们公司和学校实现在优质资源上的双向流通。

  于我们企业而言,学校有丰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理论体系,安排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培训,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将学校的力量汇入企业。学校师资的加入弥补了公司在理论框架上的短板,促进了员工职业素养的提升,能为公司提供更多新的灵感,推动公司的生产建设。这些都是学校资源运用到企业之中的一次再升华。

  同时我们公司也会将自己的优质资源分享给学校。尤其是对学生而言,我们公司专门展开了寒暑假学生到企实习计划,利用假期时间批量引入学生,为其进行为期20天左右的的系统培养。第一阶段,我们会安排骨干员工为学生提供关于公司管理、产品生产等一系列的理论课程培训。第二阶段,我们会安排技术人员带学生体验现场实操,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会贯通。我们力求在寒暑假这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能实现质的飞跃。

  站在企业的角度,我们希望双基地建设能达到1+1>2的效果,能让双方在有限的合作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共同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队伍。

  江西仁和中方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斌:

  用双管理、双教育来打造标准化育才基地

  对仁和集团来说,我们一直将学生的培育工作视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点,致力于为企业储备高质量、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因此我们公司非常重视这次和重庆医药卫生学校合作的机会,力求双方能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从宏观上来说,此次校企合作建设双基地是一次人才培养上的“大改革”,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训机会。通过院校的管理和企业力量的双重推动,让学生在就业前就进一步磨练了社会能力,为将来进入企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双基地的建设既代表着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也包含着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教育,是为学生量身打造的育才基地。

  从微观上来说,我们公司还为学生提供靠近社会、接触行业的平台,采取师父手把手“传帮带”学生的模式,让学生真正了解药品经营的规范和方式方法,在实践中积累认知。建设中,我们力求从各个方面配合学校将双基地建设成一个学生实习的标准化场所,让学生有师父可跟,有产品可学,有能直面消费者的机会,促使双基地在未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人力资源。

  医药行业是一个严谨的行业,我们希望能通过合作壮大公司的人才队伍,给整个行业注入年轻鲜活的力量,促进医药行业在重庆的发展。

  福建省华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监马文君:

  扩大“隐性员工”队伍,助力职业教育再升级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个新兴产业,整个行业对人才的渴望度都非常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双基地建设的展开无异于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前进方向,同时也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带来了便利。事实上,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学校的教育水平不一定能跟上行业的进步速度。而处在一线位置的企业参与学校教育,则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能及时为学校提供第一手的行业信息,帮助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实现弯道超车,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就我们公司和龙门浩职业中学的合作而言,我们不仅将企业的培训课程、对人才的要求等融入学校课程,促进学校对课程的改革创新,还大力协助学校师资力量的培养,让学校师资队伍能跟上企业的发展节奏。

  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校培养人才,让公司积累人才。设想一下,如果说整个行业未来三年会有2~5万的人才涌现,而其中80%是我们协助培养的,那么这些都相当于是我们的“隐性员工”,是公司未来发展的强大助推力。

  我们由衷的希望能和学校达成深度合作,让公司在重庆市场上建立一定的基础和地位,为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构建整个行业的辉煌前景。

编辑柏云辉

声明: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重庆日报及重庆日报客户端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重庆日报或重庆日报客户端。
  本客户端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重庆日报联系。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重庆日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