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两江”渝中段东水门至黄沙溪8公里滨江水岸整体贯通。
当天清晨,波光粼粼的长江升起薄纱般的晨雾,三三两两的市民沿着步道跑步健身。
▲5月9日,渝中区珊瑚公园,市民正在公园里玩耍。首席记者 龙帆 摄
“可沿江慢跑,也可闲看落日余晖。以前灰蒙蒙的滨江带如今成了休闲的好去处。”江岸边,崭新的篮球场格外引人注目,市民王征强正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打篮球。
王征强的家就在附近,他告诉记者,过去这里曾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很少有人过来,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脏乱差的江岸环境让大家颇为苦恼。
▲5月9日,渝中区黄沙溪滨江岸线,市民正在步道上散步。首席记者 龙帆 摄
东水门至黄沙溪一带是我市“两江四岸”治理提升的核心区域之一,沿途分布着珊瑚公园、珊瑚坝、东水门老街等众多承载着老重庆历史的公园、景点。然而,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高楼、道路逐渐挤占江岸,一些基础设施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损,影响了滨江岸线的功能性、景观性。
▲5月9日,渝中区黄沙溪滨江岸线,市民正在篮球场上锻炼。首席记者 龙帆 摄
2020年,渝中区启动了东水门至黄沙溪滨河岸线的治理提升工作,累计投入8亿元,重点对东储段、菜储段、临时贯通段、黄沙溪段4个项目段,实施了岸线功能、环境、生态、交通、设施的系统提升。
“不同于简单的环境整治和风貌改造,我们在修复江岸线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还注重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岸上、岸下空间布局,整体提升城市形象。”渝中区相关负责人说,通过系统开展片区生态修复、步道贯通、交通链接、码头整治、夜景提升等,东水门至黄沙溪沿线被打造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亲水景观带。
▲5月9日,渝中区黄沙溪滨江岸线,市民正在步道上散步。首席记者 龙帆 摄
经过两年多的治理提升,王征强惊奇地发现,曾经灰蒙蒙的江岸线变了样:从东水门大桥一路向前,沿途树木林立,花圃、草墙处处可见,修缮一新的珊瑚公园、珊瑚坝拓展了城市滨水空间,俨然一幅水清岸绿、碧水蓝天的美丽画卷。
河坝边角地也被利用起来,建成了篮球场、羽毛球场、休闲健身区等运动场地,供市民休憩健身。“从家里骑车过来只要十分钟,而且全天免费开放,非常实用。”一局比赛后,王征强在球场边坐下休息,“以前打球找不到地方,现在不仅篮球场建到了家门口,周围环境也不错。”
据了解,通过对边坡、堡坎、陡崖等边角地段进行拓宽、平整,渝中区打造了一个个极具人气的健身“微空间”,让周边居民不出远门就能跑起来、动起来。这些“微空间”与美丽宜居的滨江生态巧妙融合,在扮靓城市颜值的基础上,也提升了功能品质。
接下来,渝中区还将深挖“母城”文化内涵,引进一批高端、高附加值的新业态,在东水门至黄沙溪沿线培育一批网红打卡点,打造世界级的滨江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