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重庆日报

随时随地读党报

立即下载

央媒讲述走向小康生活的“重庆故事”

重庆日报 2020-08-31 07:04

  市民在嘉陵江边的重庆市江北区北滨路漫行步道的自行车道上骑行(7月23日摄)。

  重庆奉节县白帝镇黄连村村民在挑运刚采摘的脐橙(2019年2月13日摄)。

  位于重庆高新区的台晶(重庆)电子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晶振封装无尘车间内作业(3月3日摄)。

  这是位于重庆市巴南区白象山的定心茶园(三月十九日摄,无人机照片)。本版图片均为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3000多万重庆人民是如何奋战在小康路上的?日前,中央媒体“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活动走进重庆,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13家中央主要媒体,深入重庆的农村、街道、企业等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以文字、图片、视频、动态长图等全媒体形式,讲述走向小康生活的“重庆故事”。

  人民日报

  三篇深度报道反映小康路上群众深切感受

  8月27日、28日、29日,连续三天,人民日报分别刊登了《重庆北碚区对缙云山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变好了 日子红火了》《重庆渝北区探索丘陵山区乡村振兴路子 美了生态 旺了产业 富了百姓》《重庆着力推进“智慧名城”建设 智能化让城市更美好》三篇深度报道,关注重庆在生态环保、乡村振兴、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方面的新发展、新成就。

  在连续报道中,记者通过群众可见可得的角度,以具体而微的细节,展现出重庆以高质量发展擦亮民生底色,带给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环境变好了 日子红火了”“美了生态 旺了产业 富了百姓”“智能化让城市更美好”……小康路上群众的深切感受成为一个个生动的标题。

  北碚区对缙云山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拆除多年违建、实施生态搬迁、修复自然生态、谋划产业提档升级,为保绿水青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一环扣一环,目的则是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人民日报记者将关注点聚焦于普通群众。既让群众无后顾之忧,又关心群众“下山之后怎么办”,生态环境改善和提升让当地群众安心搬下山;先拆违建,再修生态,提档升级,环境好了,游客更多了,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孙德红以前经营农家乐,现在提档升级为民宿,房间比原先少了,收入却多了,去年利润突破100万元,增长约4倍。旅游景区内,有511人像孙德红一样吃上了生态饭。

  在渝北区,人民日报记者围绕乡村振兴,将关注点聚焦于“三变”改革、土地宜机化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展现我市探索适合丘陵山区乡村发展的振兴之路,稳步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的小康场景。

  通过“三变”改革的机制转化,乌牛村实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钱赚。曾经的贫困户段成芳被聘为果园管护员,入股分红加管护工资、公益岗位等,一年能挣2万多元。通过土地整治、宜机化改造,大盛镇青龙村昔日的“巴掌田”,变身大果园,种上了1800亩中晚熟柑橘,进入丰产期后,全村预计将实现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通过环境整治,大盛镇蒋家湾居民聚居点,35户居民告别黢黑破败的土坯屋,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还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更多村民回流。

  突然下雨赶不回来,能通过App迅速联系物管帮收衣服;居民进出小区门,刷脸即可;城市路面积水,城管系统自动抓拍上报……在大数据智能化方面,人民日报将目光集中于智能化成果的生活应用。智慧社区、智慧商圈、智慧城管等,线上的业态、服务和管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智能化让城市更美好,已成为越来越多山城市民的切身感受。”(记者 王亚同)

  新华社

  讲述民生故事 聚焦重庆变化

  8月21日到24日,新华社连续刊发四篇深度报道,聚焦小康路上的重庆故事。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加快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更好地用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着眼于解决民生痛点、堵点和难点,8月21日,新华社以通稿的形式,刊发了《“智慧山城”点亮生活“小确幸”》,对重庆“智慧名城”建设给予了深度关注。

  进出小区“刷脸卡”,水电报修“一键”解决,“电梯卫士”24小时守护安全,车库一氧化碳监测系统自动调整通风状态……聚焦于智能科技在生活中应用,新华社关注了重庆两江新区的“智慧小区”、商圈智能停车管理系统、25家“智慧医院”、“渝快办”和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以一个个不断走向现实的智慧生活场景,展现重庆智慧城市建设的突出成就。

  8月22日,新华社新华全媒体头条,又以《大城大乡的“幸福协奏曲”——重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纪事》为题,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细节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变化,报道了重庆近年来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统筹做好城市、乡村两篇文章,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成就。

  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石柱“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辣椒产业,在山地长出2万亩“金疙瘩”,实现3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辣椒收入超过7000元;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实现脱贫、振兴乡村的关键。近年来,重庆逐渐形成了柑橘、榨菜、茶业、中药材等十大山地特色高效产业,其中,扶贫特色产业基地达700余万亩,带动贫困人口增收198.7万人次。随着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好,休闲旅游、生态康养等“生态+”产业也在巴渝山乡蓬勃兴起。

  围绕城市治理,新华社将目光聚集于重庆的“两江四岸”治理、边坡陡崖整治、老旧社区改造提升等,称赞治理有温度,群众家门口能享幸福。小康社会的成色,离不开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城乡产业发展,新华社注意到重庆正在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在去年,重庆以“芯屏器核网”为代表的智能产业产值增长25%;今年上半年,重庆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同比增加24%。还依托雄峻的江峡风光、立体的城市景观、独特的人文风貌,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山水、夜经济、美食、巴渝文化为符号的新业态、新消费日渐红火。

  8月23日,新华社又以通稿的形式,刊发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重庆缙云山的“绿色辩证法”》,关注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带来的显著成效。从为生态减负为民生增效、搬出新天地迁出好生活、提升生态品质旅游增收奔小康等方面,通过村民生活显著变化、生态提升改善带来“真金白银”,展现出“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生动场景。

  8月24日,新华社客户端又以《“巴适”的重庆是怎么来的》的动态长图,生动地展现了近年来重庆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统筹做好城市、乡村两篇文章,让山水、美食、文化有机融合,用“高颜值”换回“高产值”的新成就。(记者 王亚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新闻联播连续三天报道重庆农村奔小康故事

  8月下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下属央广、央视新闻联播、央视朝闻天下和国广,聚焦重庆故事,共刊发12篇(条)深度报道。

  8月27日至29日,《新闻联播》连续三天播放了“重庆故事”。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报道专栏,重庆璧山区红山村、重庆南岸区北斗村、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华溪村陆续亮相,展示了三个重庆乡村脱贫奔小康的真实故事。

  在27日播出的“小山村通了‘新高速’”中,一幅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景象跃然“屏”上。手机App远程浇水,无人机植保施肥,大数据精准优化从选种到种植的全过程,机器人“管家”可移动采集温度、光照数据,实时控制水果品质……重庆璧山区红山村的果园科技感十足。近几年,红山村不仅硬化了道路,连通了渝蓉高速、重庆市地铁1号线等,还实现了5G网络全覆盖;同时,通过电商平台将水果买到全国各地。红山村的变化体现在科技上,也体现在村民们的收入上。

  28日,《新闻联播》报道了重庆南岸区北斗村的“农民管乐队”,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吹拉弹唱,向全国观众展示了重庆农村独有的文化风貌。管乐队在推动当地村风民俗改变的同时,还带动了文旅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如今,重庆的文化触角已经延伸到农村,越来越多的村民放下了手里的麻将,开始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目前,重庆各领域文化志愿者团队已经达到1950支,每年开展3万多场送演出进村的活动。重庆加快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心不言自明。

  29日,《新闻联播》播出的“重庆:华溪村的甜蜜生活”,讲述的是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华溪村打造“甜蜜产业”的故事。近年来,华溪村因地制宜发展起特色产业——蜜蜂产业。这个曾经的“空壳村”建起了中华蜜蜂产业园、蜜蜂博物馆、蜜蜂小镇,蜜蜂系列民宿,还进行了乡村人居环境改造。2019年底,华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这三个重庆故事在8月23日至25日也连续三天登上了央视《朝闻天下》节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则重点关注了重庆因地制宜促发展的故事,8月22日至24日接连三天展现“重庆之变”。有重庆全力改造城市“斑秃”,利用闲置地、边角地、废弃地打造公共活动场所的举措;有引进配套产业相关企业,大力发展当地特色金银花产业的新致富之道;还有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铁腕治山行动”,充分彰显了重庆近年来的巨大转变。

  环球资讯广播第一资讯和国际在线网站聚焦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重庆以直播促就业、边坡荒地变生态公园、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等主题,播报了重庆这些年实实在在听得见、看得着的变化。 (见习记者 何春阳)

  其他央媒报道篇目>>>

  求是

  ■重庆乌牛村:仙桃李挂满幸福枝

  小小仙桃李,聚集起乡村振兴大能量。乌牛村的农业强了,农村美了,农民富了,折射出我们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更高了。

  ■流淌幸福的母亲河

  如今的龙溪河变清变美了,漫步河畔,鱼虾欢腾白鹭飞,水草飘摇野鸭逐,一道“河清、水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展现在眼前。

  ■山城的“绣花”功夫

  重庆市为增加城市绿量、修复城市生态,积极开展“坡坎崖”绿化美化工作。这些过去没有利用起来的城市微空间,如今已成为市民贴近自然、养生游憩的休闲场所。

  ■重庆:“云端”就业,大学生就业的蓝天

  “云端”就业,让年轻人翱翔于更广阔的蓝天。重庆市多措并举,为毕业生搭建起通向未来的桥梁,让他们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绚丽之花。

  ■重庆缙云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2018年6月,重庆市启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强力治理多年顽疾,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离小康越来越近。如今,缙云山这一主城中心城区的“绿肺”功能,更显强大;嘉陵江畔的这颗绿色明珠,更加璀璨。

  光明日报

  ■重庆人的智慧生活

  智慧,重庆的新名片之一。在生活的细节里,也许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大数据、智能化正在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改变。

  ■龙溪河畔的生态故事

  2013年,垫江县对龙溪河实行流域治理,龙溪河有了自己的河长。经过几年的“铁腕”治理,截至2019年,龙溪河断面水质已连续3年达到Ⅲ类并持续向好。

  ■重庆:搭桥拓路保障“就业民生”

  推动就业困难人员“家门口”就业,支持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四优先”等保障就业有效措施……据统计,今年1月至6月,重庆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2.1万人,就业形势好于预期、总体稳定。

  经济日报

  ■李子园里“嘿巴适”

  仙桃李让重庆市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的村民当上了股东,享受分红,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空壳村”变产业村,家家有事干,户户有钱赚,多位“90后”“00后”被吸引回村发展。

  ■缙云山中好清欢

  过去,缙云山保护区内一度出现农家乐无序发展、乱搭乱建蚕食林地等问题,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眼下,北碚区正围绕缙云山的绿水青山,加快打造温泉谷两山生态文旅产业园,布局发展更高层次、更大效益的生态文化旅游和康养经济。

  ■昔日坡坎崖 如今美如画

  自2018年起,重庆市对中心城区“坡坎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因地制宜实施改造提升,将脏乱差的荒坡变身为“城市阳台”,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绿意生活。

  中国日报

  ■‘Empty’ village fills with plum jobs

  科技日报

  ■水陆综合治理 让鱼虾游回了重庆龙溪河

  ■智慧生活触手可及 山城“巴适得很”

  ■果园通“轻轨” 村民腰包鼓——农业现代化开启重庆渝北乌牛村高光时刻

  ■生态整治 “巴山”变“金山”

  中国新闻社

  ■重庆不仅有打卡胜地 “魔幻城市”加速拥抱未来

  ■当“末代”打渔人“洗脚上岸”

  ■“空壳村”注入科技活力 变身智慧果园

  工人日报

  ■重庆:数字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

  ■小区变好了,房子变新了,城市变靓了,重庆市民的心里更美了——推门开窗,看见幸福的模样

  ■重庆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好生态换来好日子

  中国青年报

  ■重庆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小康山城:这里宜居又智慧

  ■农民变股东 就近务工更轻松 乌牛村大变样的“秘密武器”

  中国妇女报

  ■探索致富路径 发展现代农业 恢复环境生态 取信“渝”民,乡村梦想奔跑

  ■4名“90后”女生的就业路

  ■重庆两江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之城 “智慧生活”走入寻常百姓家

  农民日报

  ■山城重庆看小康系列报道之一 回归生态绽新颜

  ■山城重庆看小康系列报道之二 渝北乡村正雄起

  ■山城重庆看小康系列报道之三 越过就业“坡坎崖”

  (见习记者 何春阳 整理)

编辑罗建军

声明: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重庆日报及重庆日报客户端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重庆日报或重庆日报客户端。
  本客户端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重庆日报联系。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重庆日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