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万州区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试点工作培训会成功举办
    重报集团三峡分社记者 杨圣泉
    时间:2022-07-13 17:59:15 | 编辑:柏云辉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文件),切实提高课后服务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教育部开发建设了全国中小学管理服务平台—课后服务模块,并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2个县区参与管理服务平台试点工作。

    万州区作为管理服务平台重庆区域试点县区之一,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试点工作现阶段已全面展开。为使试点工作顺利进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万州区教委于7月12日组织召开了全区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试点工作培训会。

    此次会议主要是对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做针对性地培训,让各试点学校全面了解平台功能和操作方法,并解答操作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培训主要分为四部分:政策背景解读、系统操作培训、总结致辞与交流答疑。

    在政策解读环节,科大讯飞课后服务素质教育首席架构师常鑫就全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平台实施背景政策进行了解读,对课后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做了分享。在2022年教育部新年重点工作中强调:深度推进“双减”,继续把“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中之重,巩固成果、健全机制、扫除盲点、提升水平、维护稳定、强化督导。

    ▲科大讯飞课后服务素质教育首席架构师常鑫做分享

    这就要求各地进一步提高学校作业设计水平、课后服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拓宽课后服务资源渠道,开展课后服务精品课程资源推介。利用“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持续跟踪监测相关指标数据。

    双减政策后,全国学校均积极开展课后服务,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校从实际出发,“一校一案”制订完善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教育部提出了“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

    目前,全国各地各校基本实现了“5+2”全覆盖。针对春季学期平台触达区域部分统计,有92.7%的学校开展了文体类活动,87.3%学校开展了科普、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上学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

    但如何持续地提高满意度及参与率,真正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也将成为新目标。一个区域课后服务开展好,各个层面都要面临很多痛点。一系列的痛点,把它梳理出来,可以概括为4大类:资源不均、管理过重、质量评价、区域如何科学规划。

    在接下来的全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平台系统培训及答疑中,教育部信息中心全国中小学课后服务平台重庆区域技术支持黄福强,通过PPT讲解和实操演示的方式解答了目前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后续流程操作进行培训。

    ▲教育部信息中心全国中小学课后服务平台重庆区域技术支持黄福强现场答疑

    政策解读和系统培训后,万州区教委二级调研员、基教科科长林明富对本次试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他强调,各个学校要高度重视试点工作,充分利用本次培训机会全面掌握系统操作,对相关教职工、学生及家长进行精心指导,督促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万州区教委二级调研员、基教科科长林明富致辞

    科大讯飞作为全国中小学生平台——课后服务模块的技术提供方,有着丰富的教育项目实施经验与优秀的服务口碑,会持续助力各区域课后服务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开展,为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