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的幸福晚年:开州“养老生活圈”的温暖模样
2025-10-28 18:47
10月28日清晨6点半,开州区文峰街道明镜石公寓里,双目失明的龚益桂婆婆摸索着起床,伸手探向“一键呼”按钮。轻轻一按,她对着终端说道:“今天想吃个菜包子,再加碗热稀饭。”
不到一刻钟,社区助老员石爽提着保温袋走了进来,利落地将热气腾腾的包子、鸡蛋和稀饭摆上桌。摸着碗壁传来的温暖,龚婆婆脸上绽开了安心的笑容:“这日子,便当(方便)得很。”

▲早上,热气腾腾的包子送到龚益桂婆婆手中。受访者供图
在文峰街道,像龚婆婆这样的60岁以上老人有2.38万人,占总人口的23.1%。老龄化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这些冰冷的词汇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对幸福晚年的期盼。
文峰街道的破解之道,是倾力打造一个“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老人们在家门口感受到触手可及的温暖与安心。
一碗热粥的温度:从“吃好住好”到“安心到老”
在文峰街道三中社区,一栋由老旧建筑焕新而来的养老院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由街道引入开州安康医院投资千万元打造的医养结合体。
28日10点,几位老人正一边做着康复理疗,一边闲话家常。养老院负责人介绍,他们与安康医院建立了“绿色通道”,医生定期巡诊,同时配备了“一键呼”智慧养老终端,紧急呼叫、健康监测、远程问诊都能实现,已覆盖580多户老人家庭。

▲老人们在三中社区老年食堂吃得津津有味。 受访者供图
晌午时分,社区老年食堂渐渐热闹起来。为保障老人们吃好,文峰街道选派“开州金厨”名厨到7家老年食堂指导,并在8家名店设置了老年助餐点。
“这粥熬得糯,鸡蛋羹也滑嫩,比我自个儿做的好吃多喽!”75岁的肖世明老人吃着低盐低脂的养生套餐,笑得合不拢嘴。而对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街道则通过适老化改造和上门服务,将温暖直接送到家中。防滑垫、语音电饭煲、移动扶手……这些细微之处的改造,解决的都是老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难题。
据统计,文峰街道累计争取政府投入2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1.4亿元,建成了34处养老服务设施,其中全托养老床位1989张,入住率高达90%。28个老旧小区完成了医用级无障碍电梯、呼叫器等适老化改造,为580余户老人安装了“一键呼”终端。
“硬件是基础,人情味才是灵魂。”文峰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通过“楼栋长”制度,引导邻里间结成“友好对子”,将独居老人纳入重点关怀对象。他说:“‘邻里守望’加上‘科技赋能’,我们要打造的是一个有温度的长效关怀机制。”
从“头”开始的关怀:银发义剪与服务的延伸
每月15日,是双合店社区党群服务驿站的“银发义剪日”。镜子前,70多岁的刘友华爷爷正襟危坐,理发师熟练地操着推子和剪刀,细心为他修剪着头发。
“您看,合适吗?”理发师侧过身,让出镜子的视角。老人看到自己花白的头发被打理得利落整齐,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嗯,精神多了!”
每月这一天,3名持证理发师都会带着专业工具来到这里,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服务。对于那些行动不便、卧床在家的老人,他们还提供上门服务。
一把剪刀,剪短的不仅是银发,更是老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阂。
“围绕老人的真实需求,我们把服务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每个家庭。”文峰街道负责人介绍,他们通过差异化运营补贴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联动医疗、家政、外卖、快递、美容美发等120余家市场主体,推动养老服务进社区、入楼栋、进家庭。“据统计,市场主体延伸服务进家庭已达1.5万户次,定制文化娱乐、亲情关爱等个性化养老服务1.9万人次。”
此外,街道还整合了社区网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五类社会资源”,引导“五老”人员发挥余热。
“一键呼”的生命速度:科技守护下的养老安全感
不久前的一个夜晚,文峰街道中原社区88岁的独居老人贺云连突发疾病,眩晕和无力让她无法动弹。危急关头,她用尽力气按下了床头那个鲜红色的“一键呼”按钮。
求救信号迅速传送至文峰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值班员立刻启动应急响应程序,指令同步派发给了安康医院的值班医生和社区网格员余小双。15分钟内,几路人马先后赶到。由于送医及时,贺婆婆很快转危为安。

▲“一键呼”,为老人带来科技守护下的养老安全感。受访者供图
在文峰街道,这个居家养老“一键呼”系统,具备一键急救、送餐上门、陪同就医等功能,构建起“线上下单—智能派单—快速上门—实时评价”的完整服务链条,承诺1分钟接单、15分钟内上门。
与此同时,街道14家养老机构已100%接入区级监管平台,AI厨房监控、燃气报警等设备时刻在线,实现安全风险动态防控。
文峰街道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目标,通过实施机构中心带站点、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特殊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以及开展助餐、助浴行动等,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升老年人幸福感。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