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善感乡:江边荒滩蝶变苗药谷
2025-09-24 21:08
秋分,乌江畔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善感乡石盆村秋雨纷纷。
一排排整齐的种植架上,黄精碧绿的叶片在雨中愈发青翠欲滴;种植架旁的观光亭中,有游客悠然品茶、闲谈。
这里,是善感乡精心打造的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苗药谷——195座现代化大棚在乌江边整齐排列,2000万余株黄精苗在智能喷灌下茁壮成长……
▲彭水善感乡,乌江边的苗药谷种植大棚。通讯员 赵应波 摄
可在以前,这里是乌江畔的一片荒滩,碎石满地,还被视作农业“禁区”。
变化,始于2022年初春。

2022年2月,石盆村春寒料峭。
一位名为李海龙的东北汉子却在凛冽的江风中来到了乌江畔的荒滩上。
此前,善感乡通过“柔性引才”政策引来了李海龙团队作为业主,发展苗医药产业,打造苗药谷。
不过,谁也没想到的是,李海龙会将苗药谷选址在江边荒滩。
“一脚踩下去全是石头,能种个啥子嘛?”江滩上,给李海龙带路的村民叼着烟杆摇头苦笑。
蹲下身,李海龙随手一抓,碎石从指缝间簌簌滑落。李海龙又俯下身,扒开碎石层,“往下挖十几厘米,总有土。苗药谷,就从这里开始。”
凡事知易行难,何况当时的李海龙连善感乡的方言都听不懂。
“和村民沟通的时候,不管是土地流转、租房事宜,还是村民提出的问题、要求,乡村干部就成了我的翻译。”李海龙告诉记者,乡村两级党委安排了人员与自己随行,随时帮助、协调解决问题。
善感乡党委还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每周班子成员必须到苗药谷建设现场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面临的困难。
可是,还是有9户村民对苗药谷项目心存疑虑:“万一项目黄了,老板跑路了,遭殃的还是我们。”
于是,李海龙拎酒上门、围炉夜话,郑重承诺:“如果项目黄了,所有设备我留给大家变卖。”
李海龙还亲自下厨,精心烹制药膳黄精炖土鸡款待乡邻,向大家详细讲解项目的规划和预期收益,打消大家的疑虑。
2023年3月,李海龙团队与村民达成一致,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建设苗药谷,破解“石旮旯”的利用难题,力争实现耕地保护与土地集约利用“双赢”。

苗药谷种植的首批中药材,李海龙选择了黄精。
“古籍称黄精是‘仙人余粮’,也是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李海龙介绍,苗药谷的黄精种植采取了“智慧种植”的方式以保证黄精品质,“种植中对土壤进行改良,使用适宜的肥料,做好精准滴灌;190多个标准化黑色大棚温控精准,温度保持在18℃到20℃之间,既能保证充足的日照,又能保证黄精不受暴雨、干旱和低温天气的影响。”
2022年,苗药谷就销售种苗800万株,产值近500万元,产品远销云、贵、川、湘、粤等20余个省市。
不仅是种苗。如今苗药谷正致力于将黄精进行精深加工,提升其附加值。
“九蒸九晒始于唐,像我们的黄精,以及很多根茎类的中药材,都是要经过九蒸九晒后才可以正常食用的……”苗药谷加工车间里,8个大木甑整齐安放在8口铁锅上,热气升腾。第十四代苗医传承人钟铮每周至少有两天时间待在苗药谷,向游客演示或介绍黄精九蒸九晒古法工艺,“像这样的一个木甑子,一口大锅,一次可以蒸晒黄精140斤,经过九次蒸晒并吸纳夜露,才能完成黄精的九蒸九晒全过程。”
▲村民们正在对黄精进行九蒸九晒。通讯员 赵应波 摄
九蒸九晒,是黄精制作中一种传统的炮制工艺,需要将鲜黄精晾晒10天左右,直至七八成干;然后将晒好的黄精用刷子彻底清洗干净,放入锅中用水煮半小时左右,再切成厚片,放入陶瓷罐中,加入适量黄酒拌匀,闷润直至酒吸尽;再将黄精放入蒸屉中,隔水蒸1小时左右后进行晾晒,如此反复九次直至黄精表面呈棕黑色,有光泽为止。
“九蒸九晒可以增强疗效、改变归经、利于贮存、消灭病菌等,经九蒸九晒后的黄精还利于生产黄精衍生产品。”李海龙介绍,目前,苗药谷年综合产值已突破1100万元。

“来了,秘制药膳小火锅来了!”9月23日中午时分,李海龙与基地工作人员一起,将小火锅和食材端到游客面前,“汤汁是用41味中药材熬制的,食材全部来自本地农户。”
▲彭水善感乡苗药谷,工作人员正在为游客准备药膳小火锅。通讯员 赵应波 摄
不仅是秘制药膳小火锅,李海龙团队还以黄精为核心原料,结合现代工艺和传统配方,延伸开发出涵盖“药食同源”理念的黄精茶、黄精原浆、黄精果脯、药膳小火锅等16款衍生产品。
“我们所有的黄精产品都是想让大家通过便捷的方式,达到日常滋养的效果。”李海龙介绍,比如即食黄精,就是九蒸九晒的黄精直接进行真空包装,“像日常的一个小零嘴,开袋即食,方便日常滋补,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黄精衍生产品的走红,离不开善感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推介:在善感乡,几乎所有的党政干部都会随身携带黄精样品,见缝插针推介;推动苗药谷纳入县级文旅路线,组织非遗专场展示;对乡村干部开展黄精产业相关培训……
同时,善感乡围绕沿江休闲观光带、集散中心和码头咖啡的“一带一核一景”,以苗医药文化为主题,推动药旅融合,打造“文旅地标”,助力苗药谷“破茧成蝶”。
“苗药谷的核心目标是药文旅融合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李海龙介绍,苗药谷9户原住民的房屋被改造成了产品展示间和民宿,使当地村民真正共享产业收益。
“苗药谷这个事情,我们全力支持。”村民晏清荣的老屋如今成了产品展示间,他每年既有房屋租金收入,又能在苗药谷务工,“一年务工收入就有一万多元,安逸。”
下一步,李海龙计划将苗药谷打造成一个有100多个中药材品种的百草园,使其成为科普苗医苗药、传承苗医苗药文化的载体,提高苗医苗药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