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深一度|5年累计完成营造林190.3万亩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让长江沿岸层林叠翠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左黎韵

2025-09-11 21:17

初秋时节,长江巫山段大宁河沿岸,成片的黄栌林长得郁郁葱葱,给沿河两岸披上一层绿装。

“统筹‘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的项目资金,这几年,我们在沿江的荒坡地上规模种植了黄栌、枫香、乌桕、三角枫等红叶景观树种,持续打造三峡红叶景观带,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巫山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江是中华⺠族的母亲河,重庆是⻓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

早在2020年,我市就启动了“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拟用十年时间,在长江干流重庆段(691公里)及三峡库区回水区,嘉陵江、乌江和涪江重庆段两岸第一层山脊线范围以内,或平缓地区江河两岸外1000米左右的区域完成营造林315万亩,旨在解决长江等大江大河重庆段两岸水土流失难治理、造林绿化水平低、城乡生态修复困难多、生态屏障功能仍然脆弱等突出问题。

截至今年6月底,我市已完成营造林190.3万亩,初步在江河两岸形成“一江碧水、层林叠翠、四季花漾、瓜果飘香”的千里巴渝画廊美景。

生态林提升江河生态屏障功能

9月的江北区铁山坪森林公园,别有一番景致:石板路从森林中蜿蜒穿过,道路两旁,不同种类的植物高低错落,形成层次分明的森林群落。“这几年,公园觅香湖周边的森林植被越来越好,我们平日休闲游玩也多了个好去处。”9月7日,正和家人沿着湖畔散步的市民戴嘉佳说。

家住铁山坪附近的戴嘉佳见证了这片森林的蜕变。大约几年前,环湖周围的树木还是稀稀拉拉的,有的地方甚至能漏下大片天光,脚下的土坡裸露着,零星扒拉着几丛杂草。“那时候,这片林子经常被围起来,听说是在整治,我们也总是绕着走。”后来,她才听森林的管护人员说起,这些树是得了一种被称为“松树癌症”的病,叫“松材线虫病”,树木一旦感染,最快40天左右就会死亡,3至5年整片松林会被摧毁。

“过去,我们处置松材线虫病的方法也很简单粗暴,就是砍伐、焚烧。”江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林业科科长董秘说,为了遏制病情蔓延,他们几乎每年都会组织工人上铁山坪,将疫木砍掉,再进行焚烧。渐渐地,砍伐的松木越来越多,森林林分郁闭度降低,部分林冠层还形成了较大的林窗,成为一片疏林地。

如何修复这片受损森林?“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启动后,铁山坪在觅香湖区域实施了林相改造。随即,近百名林业工人陆续进场,砍伐清除病死木、低质低效纯松林,通过补植套种优良珍贵乡土树种和枫香等彩叶树种,将原有马尾松低效残次林逐步改造成针阔或阔叶混交林,提高林分质量。

“我们在觅香湖片区实施了1000余亩林相改造,形成‘上中下’多林种、多树种、多色彩、多层次的林相结构。”董秘说,上层乔木层以松、杉为主,补种木荷、小叶桢楠、含笑等防火阔叶,混搭水杉、广玉兰、蓝花楹等观赏阔叶;中间灌木层则栽种了山茶球、冷水花、多彩春鹃、夏鹃等植物;下层种植苔藓、兰草等地被植物,大幅提升了觅香湖四周的森林覆盖率和郁闭度。

▲江北区铁山坪森林公园,游人在花海中惬意地享受春光。(资料图片)通讯员 林豪 摄

林相改造后,觅香湖片区几乎没再发生大规模病虫害。“山林越来越密,保护了生态、美化了城市,还给我们增添了休闲游乐的好去处,真是一举三得。 ”戴嘉佳对此深有感触。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涉及我市沿江28个区县,我市在建设中,按照峡谷生态屏障类、浅丘产业生态屏障类、城镇功能生态屏障类“三类”,以及高山生态防护林带、中山生态产业发展带、滨江生态隔离带、消落区固土涵养生态带“四带”分类推进,初步构建起从山顶到江河系统保护修复的生态治理格局。

用景观林讲好长江文化

▲生态修复后的北碚缙云山层林叠翠。通讯员 李显彦 摄

雨后的北碚金刚碑,透着一丝清凉,一栋栋古朴的房屋掩映在青山绿水中,勾勒出独特的画卷。

就读于西南大学美术专业的李艺凡每周都会背着画夹来金刚碑写生,“从这里眺望可以饱览嘉陵江,周围绿树成荫,每一季都有不同的景致。”李艺凡说。

七八年前他曾背着画板来过这里,在他记忆里,那时的金刚碑萧条无序,街道周围生长着许多黄葛树,树枝上缠绕着电线,因为无人打理,看上去十分杂乱。

金刚碑是一个晚清时期开始形成的民居村落,遗留着大量的建筑古迹。几年前,北碚区启动的金刚碑老街修复修缮项目,如同给这座沉睡的古街施了一场魔法。

“以前植被单一,大部分树种都是黄葛树。修复中,我们结合‘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新栽植了红枫、红叶李、栾树、桃树等开花彩叶树种2万余株,形成了一年四季变化分明的彩叶景观带。”北碚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植被补植中,当地还注重将景观与文化融合起来。青砖小瓦、门楣如画,位于金刚碑一侧的蕉园是我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翁文灏的旧居,“我们根据文献考证,在旧居周围种植了成片的芭蕉叶,还原了蕉园的原貌。”北碚区林业局该负责人说。

金刚碑沿江而立,消落带治理则是金刚碑保护修缮的另一道难题。在这里,随着江水的涨落,江岸边自然形成了一道消落带。过去,裸露的滩石像是一道伤疤。

“消落带区域内,耐旱植物在蓄水期会被淹死,耐淹植物在枯水期会干死,但是若不栽种植物,又会造成水土流失。”北碚区林业局该负责人说。于是,他们在165米至170米水位之间,种植了狗牙根、香根草、牛鞭草等地被植物;在170米至175米水位之间,种植了以芦竹、池杉为主的乔灌木丛林,按照不同的水位区域,因地制宜恢复生态,营造出有层次的林泽地带。

如今,金刚碑老街树木掩映,江岸芳草萋萋,当地又对古街保留的108处古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在保留老街记忆的同时引入了许多文化味浓、体验性强的新业态,成为当地的一张生态文旅名片。

长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中,我市各地将造林绿化融入到城市文脉中,用一片片生态景观林、文化树讲好长江故事。

北碚缙云山。通讯员 李显彦 摄

沙坪坝在红岩联线景区,以“梅”为主景,栽植成片的红梅林,打造具有沙坪坝城市品位、风格和文化的代表性工程,切实提升区域生态绿化品质;

渝中区持续做大“开往春天的地铁”这一城市地标,对轨道佛图关段沿线景观进行了升级,通过补植补造丰富了植物层次和色彩季相变化,进一步彰显8D城市的独特魅力。

绿水与青山缱绻,随着一片片绿林成荫,长江两岸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文之魅。

产业林成了助农增收的“摇钱树”

种下绿色,就是种下民生幸福。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中,我市还在沿江地区重点布局了柑橘、笋竹、荔枝、龙眼等特色生态产业,并结合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了一批特色效益林业项目,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见到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党支部书记秦翠蓉时,她正指导村民剪枝、施肥,为来年荔枝丰产做准备。

“这几年,我们合理规划林地空间,大力发展经果林产业,先后栽种了600多亩荔枝和龙眼。”秦翠蓉说。

坐落于长江岸边的睦和村,大部分土地都是林地,这里自古便是涪陵龙眼和荔枝的发源地。相传明朝时,从湖广迁移而来的先民们,将龙眼种子带到这里,开始规模种植。在当地的一座江心岛上,至今仍保留着上百株龙眼古树。

库区蓄水后,沿江的地块被淹没,村民们找不到活干,不得不背上行囊,外出打工挣钱,林地得不到管护,也渐渐荒芜。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启动后,睦和村引进了“桂味”“黛绿”“妃子笑”等优质荔枝品种,以经果林的方式鼓励村民重整林地。

▲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荔枝园、江岸与长江交织成一幅“水墨画”。(资料图片)记者 张春晓 摄

可最初,产业发展得并不顺利。由于村民们不懂技术,还按照老办法种地,荔枝树长得稀稀拉拉,结出的果子又小又涩。不少人灰了心,打算再次出门务工。

正在大伙儿彷徨之时,涪陵区联系市林业局请来了科技特派员,专家们踩着泥土、俯下身,一次次走进果林间,手把手地教村民剪枝、施肥、防虫、保果。

“以前村民们心疼树子,连拇指大的小果子都舍不得摘。”秦翠蓉说,“结果这种果子自己长不大,还抢其他果子的营养,最后结出的果子全是酸涩的。”

在专家的指导下,村民们逐渐掌握了荔枝种植的诀窍。今年夏季,村里两百多亩荔枝林陆续挂果,总产量突破20万斤。村里还与物流公司合作,开通了冷链专线,让最新鲜的优质荔枝能够迅速发往全国各地,品质最好的果子,1斤甚至卖到二三十元的好价钱。如今,睦和村的龙眼和荔枝树不仅扮靓了沿江生态,更成为助农增收的“金果果”。

▲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荔枝园内,果农秦兵在树上采摘荔枝。记者 张春晓 摄

走好生态路,种好“摇钱树”。据了解,接下来,我市还将以新一轮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中推动林地适度集中经营、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农户收益,在长江两岸厚植产业林、致富林。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邱春   审核: 邹密 主编:郭晓静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