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重庆北碚籍老兵天安门前观礼阅兵 “国仇家恨不能忘,年轻人不能忘本”
2025-09-03 21:31
“祖国有这样强大的军事力量,我深感自豪!”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结束后的媒体采访中,重庆北碚籍抗战老兵洪代彬激动地说。
这天,作为西南片区唯一一名应邀参加九三阅兵观礼的抗战老兵,洪代彬坐在观礼区的第一排,亲眼目睹了阅兵式的盛况。
身着笔挺的军装,洪代彬胸前佩戴的军功章熠熠生辉,看到记者时,老人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国仇家恨不能忘,年轻人不能忘本。”
今年已经97岁高龄的洪代彬身体已大不如前,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只能简短的说出一两句话。不过,从他儿子洪伟的口中,记者逐渐还原了那段不平凡的峥嵘岁月。
▲洪代彬(中)在阅兵式现场。北碚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他在日军飞机的轰炸声中度过童年
1928年,洪代彬出生在重庆城区的一个富足家庭。抗战时期,侵华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的大轰炸,洪代彬的童年时光,便是在日军飞机的轰炸声中度过的。
洪伟告诉记者,一次,日军飞机突然来袭,他的家人带着父亲躲进防空洞,“防空洞里挤满了人,当时我父亲只有十一二岁,洞里缺氧,他一下子就晕了过去,幸好就医及时,才保住了性命。”
在日军的炮火下,儿时的洪代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洪伟告诉记者,有好几次,父亲逃亡时都能看见日军飞机呼啸着飞来,那些飞机飞得很低,他甚至能看到敌人打开弹仓,向下方的民房投下炸弹。
童年的洪代彬还亲眼目睹他的堂兄因躲避不及时,死在了敌人的炮火中。这段悲惨经历在他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那时他就下定决心,要当兵,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洪伟说。
1944年7月,年仅16岁的洪代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民革命军空军入伍生总队,同年11月,又考入昆明空军军官学校,成为黄埔21期学员。
在昆明学习期间,洪代彬多次参与巫家坝机场的扩建工程。每天,他与战友们一起拉着石碾、喊着号子,来回反复碾压机场跑道。不少周围的老百姓也自发加入修建队伍,他甚至看到六七十岁的老人赶着牛车,主动帮忙运输施工材料。看到有老百姓的支持,洪代彬更加坚定了抗击日寇的决心。
▲1949年9月于新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安东海校(左三为洪代彬)受访者供图
他随“重庆”号巡洋舰驶向解放区
随着阅兵式的临近,洪代彬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激动。早在几天前,洪代彬便将海军制服仔细整理好,一次次对着镜子试穿,希望能以最精神的面貌奔赴与祖国的这场约定。
上午,当各受阅方队迈着正步整齐地走过天安门广场,当各种新式战机在长空呼啸而过,当各种新型武器、装备集体亮相,观礼台前的洪代彬眼含热泪,他向着方队行进的方向,郑重而颤抖地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70多分钟的阅兵式可能是我这一生最难忘的时刻。”洪代彬用近乎颤抖的语气说。
1945年,由于表现突出,洪代彬被国民政府选派到英国,接受海军通讯培训。学成归来后,他加入了国民政府组建的“重庆”号巡洋舰。
彼时,解放战争已经打响,重7000余吨的“重庆”号巡洋舰是国民党海军最大的战舰,也是国统区重要的军事力量。
“当时,听说巡洋舰会开到长江作战,阻挡解放军过江,我父亲心里很不是滋味。”洪伟说,他16岁入伍,17岁赴英留学,无论军营生活多么艰苦,他都从未退缩,因为他心中始终怀着“驱逐日寇,振兴中华”的信念。然而,从英国回来后,全面内战爆发,他不愿意再看着“中国人打中国人”,好几次都动过偷偷上岸离开军舰的念头。
而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腐败也逐渐失去民心。“当时国民政府滥发金融券,我父亲把家中的积蓄全都拿出来兑换,结果一摞摞金融券连一斤大米都买不到,他和所有的老百姓都深受其害。”洪伟说。
1949年前夕,随着解放军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中相继告捷,许多国民党官兵都清楚地看到国民党大势已去。此时,“重庆号”巡洋舰舰长邓兆祥率领舰上官兵起义,洪代彬得知起义的消息后非常高兴,坚决拥护。
1949年2月26日,洪代彬随巡洋舰从国统区上海吴淞口出发,驶向解放区山东烟台港,于2月26日晨到达烟台。
▲ 年轻时的洪代彬。受访者供图
“比起那些牺牲的同志,我的故事不值一提”
巍峨的红色主题花坛、整齐划一的观礼台、焕然一新的长安街……九三阅兵当天的天安门广场,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祖国的繁荣昌盛。阅兵式结束后,在返回宾馆的车上,洪代彬仍一遍遍刷着手机上检阅的视频,他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80多年过去了,我们国家真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多想告诉那些死去的战友,山河无恙,我们这代人值了!”洪代彬动情地说。
新中国成立后,洪代彬相继在人民海军快艇学校、海军黄河部队、海军司令部通信处、海军通信学校等地工作,参与组建了国家第一支鱼雷快艇部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军通信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6年,洪代彬转业至位于北碚区的重庆市朝阳中学工作,成为了一名普通的英语老师,直到1988年离休。
“父亲这一辈子从没向组织开过口,为自己争取过什么,他总说 ‘比起那些牺牲的同志,我的故事不值一提’。”洪伟说。
但就是这样一位平日里不愿被人提及的老兵,却始终默默践行着一名军人的职责。
在朝阳中学任教时,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外出学农,正当学生在田地劳作时,一块大石头突然从旁侧山坡滚落,直冲向孩子们。千钧一发之际,洪代彬一个箭步冲过去,用身体奋力扑住石头,孩子们安然无恙,他的胳膊却被尖锐的石边擦破了一大块皮。
洪代彬做了这样一件好事,却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连他的家人都不知道,直到家属院的一位老师在聊天中说起,他的事迹才得以传开。
“父亲的一生都在为成为一名军人而自豪。”洪伟说,退休后,他一直穿着一件老军装,袖口破了,他就用针线缝补好,又拿来穿;家里以前的漱口杯是他为抗美援朝官兵进行外语培训时发的纪念品,直到破得修不好后,他才扔掉。
在父亲的影响下,洪伟也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洪伟的女儿也曾远赴英国留学,她沿着爷爷的足迹,探访先辈们抗日救国的不朽印迹,将红色家风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