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隐患点旁的昼夜守护 渝北安全转移53户93人
2025-08-11 20:38
▲8月11日,渝北区兴隆镇,工作人员走访群众,开展地灾隐患排查。受访者供图
8月11日午后,渝北区的雨还没有停歇的意思。区规资局大院里,12名工作人员正麻利地把雨衣、手电筒和地质监测仪塞进背包,他们与地质灾害专家分成四队,登上越野车,雨刮器在玻璃上划出急促的弧线,向着茨竹、大湾等4个乡镇疾驰而去。
“茨竹镇的雨下得最凶,山下的那几户人家得再去看看。”副驾驶座上的区规资局副局长任杰望向远处的雨幕,若有所思道,“那边紧挨着华蓥山,有24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就像24颗定时炸弹,我们派了几倍的人手过去。”
时间回到头一天下午,尽管是周末,但暴雨在即,渝北区紧急召开了雨情预警视频会。屏幕上滚动着红色暴雨预警,各镇街负责人的脸在视频框里显得格外严肃。“16时整,所有隐患点群众必须开始转移。”会议刚结束,任杰就下达了指令,“为以防万一,转移群众必须打提前量!”
指导组的越野车在茨竹镇的山路上颠簸,车窗外不时闪过“注意滑坡”的警示牌。公路两旁的排水沟里,浑浊的水流正裹挟着泥沙哗哗作响。此情此景,让任杰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他立即拨通了茨竹镇建管办主任陈海鹰的电话:“陈主任,群众都转移完了吗?”
“都妥了!昨天下午我们一共搬迁了4户4人。今天下午通过与地质专家会商,我们将地灾点范围增加到了12个,累计转移8个村的群众30户55人。”陈海鹰的回复让他安下心来,“目前除了有零星的小石子滑落外,均未发现重大的地质灾害发生。这些搬迁群众很配合工作,大多转移到了亲戚朋友家中。个别年龄大的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村里也出面协调,帮他们在邻居家找了临时落脚点。”
暮色渐浓时,巡查队还在山间穿行。队员们的雨衣早已湿透,手电筒的光束在雨幕里来回晃动。晚上6点,各指导组的汇总信息陆续传回。任杰对着电子地图上闪烁的绿色标记点头——4个镇街的53户93人名字旁都标着“已安置”字样。窗外的雨还在下,但值班室里的泡面香气混着此起彼伏的报平安声,让这个雨夜有了格外踏实的温度。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