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晴,无异常”——一位城口护林员的20公里高温坚守
2025-07-18 19:47
▲刘文明正在巡山。记者 刘冲 摄/视觉重庆
7月18日清晨5点刚过,城口县复兴街道红坪村,51岁的护林员刘文明灌满水壶,将磨亮的镰刀别在腰间,推开房门,热浪扑面而来。他深吸一口气,踏进蒸腾的山林。这已是他守护这片林海的第十个年头。
清晨的山林尚存一丝凉意,但碎石路已开始发烫。刘文明沿着陡峭的巡护路线向上攀登。汗水很快渗出,顺着黝黑的脸颊滚落,浸湿了洗得发白的蓝色工作服后背。他步伐沉稳,目光锐利地扫视两侧密林。
“高温天,林子干得一点就着,马虎不得。”他熟悉这里的每一处褶皱:易积枯枝的洼地、村民祭祀的小径、曾有盗伐痕迹的区域。
▲刘文明向记者展示AI监控系统。借助这一系统,可以辨别10余公里外的火灾风险点。记者 刘冲 摄/视觉重庆
虽然山脊上有瞭望塔,管护点也配备了能看清十几公里外烟点的智能监控,他仍坚持每日徒步巡查。“机器再好,也看不到石头缝里的烟头,闻不到枯叶堆里的糊味。”他拍了拍沾满泥土露水的旧胶鞋,“脚踩到地上,才摸得清山的脾气。”
日头近午,阳光毫无遮挡地倾泻下来。刘文明在树荫下稍歇。午餐是硬邦邦的方便面,就着山泉水干咽下去。年初帮人打零工受的肩伤早已痊愈,但常年巡山的劳损痕迹还在。高温下,汗珠不断滚落,流进眼角,他抬手抹去。
▲干嚼方便面,就是刘文明的一顿午饭。记者 刘冲 摄/视觉重庆
下午的巡护更为艰难。裸露的山石被晒得滚烫,隔着鞋底都能感到灼热。汗水浸透衣衫。他仔细拨开灌木丛检查,在视野开阔处驻足远眺,确保监控盲区安全无虞。每一步都踩在滚烫的土地上。
夕阳西下,刘文明掏出手机完成巡山打卡。屏幕上记录简洁:“7月18日,晴,无异常。”
汗透的衣衫紧贴后背。他回望暮色中苍翠的山林,舒了口气。一天近20公里山路,只为守护这抹青绿。十年间,他和15位同事守护的三万余亩山林,未曾燃起一缕灾变的烟。这份“无异常”,是烈日下无数湿透的背影,用脚步丈量出的安宁。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