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记者一线蹲点|家门口为“国宝植物”当保姆,年增收200万余元,村民们笑了!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首席记者 陈维灯 记者 周传勇 张春晓

2025-07-03 16:18

蹲点点位:雪宝山

蹲点记者:陈维灯、周传勇

·

“走哦,去基地扯草了。”7月3日7时许,一声吆喝声打破了开州区满月镇甘泉村的宁静,村民胡友珍早早便拿着小板凳,前往村里的崖柏繁育基地工作。

▲7月3日,开州甘泉村崖柏繁育基地内,崖柏幼苗正茁壮成长。本文图片均由记者张春晓摄/视觉重庆

崖柏,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曾主要分布于重庆大巴山南麓雪宝山山脉的悬崖峭壁间。“近年来,随着大规模人工繁育,崖柏‘走下’高山,并逐年向保护区各个角落蔓延。”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雪宝山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邬黎说,目前已经建立了4个崖柏繁育基地,在圃崖柏苗超200万株。

伴随人工繁育技术不断成熟,雪宝山保护区正在进行良种、优树的繁育,为崖柏多样化发展提供可能,把“珍稀濒危”变成“平凡普通”。而在这一过程中,当地村民成为繁育崖柏的主力之一,在改变崖柏命运的同时,也改善了自己的生活。

▲7月3日,开州甘泉村崖柏繁育基地内,记者采访为崖柏幼苗除草的村民。

崖柏人工繁育创造就业机会

2019年,雪宝山保护区首个崖柏繁育基地在乐园村建成投用。

“乐园村海拔约600米,温度适宜,为崖柏生长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每年能长30-50厘米。”邬黎说,但遇到极端的高温天气,崖柏苗很容易被晒伤,高温阻碍了其长势,对将来的幼苗移栽也带来影响。

为了让繁育方式更多元,雪宝山保护区决定探索在不同海拔建立崖柏繁育基地。经过考察,最终选择在海拔900米、1000米、1200米的地方建立繁育基地。其中海拔1200米的甘泉村就被选中,也是三个选址中距离崖柏原生地最近的地方。

▲开州甘泉村崖柏繁育基地内成片的崖柏。

“经过初步繁育,我们发现在中高海拔地区,崖柏长势很慢,每年仅能长20厘米左右,远不及低海拔地区,但其健康状况并无差别。”邬黎说,这说明崖柏能够适应各个海拔的生长环境,也能实现大规模移栽。

但崖柏繁育需要大量人力,尤其是除草、扦插、移栽、运输等环节,仅靠科研人员不可能完成。“尤其是我们还计划进行良种、优树的筛选,在有‘量’的基础上,推动‘质’的提升,通过技术研发、高端培育,让崖柏有更多用途,例如成为园林树种、行道树等。”邬黎说,这也为周边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

▲村民们为崖柏幼苗除草。

村民劳务年总收入超200万元

58岁的胡友珍就是最早在甘泉村崖柏繁育基地工作的村民之一。

“之前在广东打工,一年到头也难得回家一次,再加上两地生活习惯也不一样,一直盼着回老家找份工作,但没有合适的机会。”胡友珍说,后来听说村里建立繁育基地,她当即决定辞职返乡就业。

▲甘泉村崖柏繁育基地内,自动化设备为崖柏幼苗喷水。

每天,基地一有安排,胡友珍总会叫上邻居一起去干活。当前正是杂草疯长的时候,村子里总能见到村民三五成群,一边唠家常,一边除杂草。

“干农活本来就是我的老本行,照顾崖柏相对比较轻松,每天的工资是100元,一个月下来差不多有2000块钱。”胡友珍说,去年活儿挺多,她赚了一万多元。

“甘泉村崖柏繁育基地的面积约100亩,能同时繁育上万株苗,扦插、除草、移栽等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力。”甘泉村崖柏繁育基地管理人员张阳说,忙的时候,平均每天有二三十人到基地上班。许多年纪大但又具备一定劳动力的村民,想出去打工但外面的工厂不要,单靠干农活也挣不了多少钱,繁育崖柏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据介绍,每年崖柏繁育基地最忙的时间是3-5月、9月、10月,需要固定的劳动力约150人,有时还需到其他村找人,每年发给村民的劳务费超200万元。

“崖柏人工繁育不仅让濒危的崖柏免于灭绝,还能给当地村民带来收入,这样很好!”看着大棚里忙碌的村民,张阳搓了搓满是泥土的双手,呵呵笑着。

▲记者(右)采访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邬黎。

植被恢复面积达500亩

崖柏不仅为村民增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

在距离甘泉村大约4公里的半山腰上,一大片黄色的荒坡格外引人注目,周边绿色的植被与其形成鲜明的对比。

“那片荒坡大约有100亩,常年无人打理,本地树木也很少在上面生长。”张阳说,崖柏耐旱性、耐贫瘠干燥土壤能力强,正好能适应荒坡。前段时间,他们移栽了部分崖柏到荒坡,目前长势很不错。

今年下半年,甘泉村计划大批量移栽崖柏到山上的荒地。“到时又需要村民合力运送崖柏苗,并及时科学地栽种。”张阳说,估计还需要到其它两个繁育基地找人,大家对整个移栽流程很熟,相互配合有助于提升崖柏存活率。

▲开州甘泉村,距离该村约4公里的半山腰荒坡已经种上了崖柏幼苗。

其实去年,甘泉村就已经完成了一次植被恢复。“当时崖柏移栽的地点是甘泉河坝,那里有十几亩荒地,有时涨洪水就会被淹,土壤松软,遇到大风还容易起灰,影响了村庄环境。”张阳说,村民合力移栽了上千株崖柏,并成功扎根,如今那批崖柏长势很好,起到了很好的防风固土作用,一眼望去,一片绿色,赏心悦目。

“目前,通过4个崖柏繁育基地大量移栽崖柏,植被恢复面积已达500亩。”邬黎说,它们有效提升了森林质量,改善了生态环境,为生物多样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记者采访为崖柏幼苗除草的村民。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邱春   审核: 颜安 主编:邹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