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记者一线蹲点|一位客家面馆老板的“迁徙”与“扎根”
2025-06-27 20:32
蹲点点位:荣昌区盘龙镇
蹲点记者:彭瑜、刘冲
1
6月26日,荣昌城区最热闹的步行街上,一家230平方米的“面山锅”荣昌铺盖面旗舰店人头攒动。
老板刘山金站在明档厨房,熟练地抻开一片雪白筋道的面团,投入翻滚的大锅。
▲刘山金正在制作荣昌铺盖面。记者 梅耀 摄
这景象,是刘山金与妻子刘希平创业故事的缩影——从沙坪坝立交桥下的路边摊贩,成长为66家连锁门店的掌舵人。只有小学文化的刘山金,13岁便离乡闯荡,骨子里那份源自客家祖辈的坚韧打拼意识,始终指引着他在面团上“迁徙”与“扎根”的创业路。
从山村到山城,刘山金的谋生路
刘山金来自荣昌区盘龙镇,这里是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潮中客家人后裔的聚居地。刘山金的祖辈以织布为业,迁徙与手艺,仿佛刻入了他的基因。
13岁离乡,只有小学文化的刘山金挤进重庆谋生的人潮。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路边摊“划黄鳝”,月薪200元,包吃住。“做了三四个月,店里人满了,只能换地方。”他回忆道。此后,他当过“棒棒”(挑工),辗转于各类餐馆后厨帮工,从江湖菜馆到大酒店,积累了近12年的餐饮底层经验。
漂泊岁月里,两个片段尤为深刻:在南滨路某餐馆打杂时,他鼓起勇气请教炒菜师傅前路,得到的建议是“做面食”;在一家小店打工时,他结识了同乡女子刘希平,后来成为他创业与人生的伴侣。
夫妻俩曾南下广州制衣厂流水线工作一年,终觉“不是想要的生活”;又回乡尝试五金生意,却因资金问题负债,陷入困境。最终,刘山金选择重返重庆当摩的师傅,一边谋生,一边寻找门市,决心靠自己的双手“东山再起”。
▲刘山金的面馆里,荣昌铺盖面是招牌菜。记者 梅耀 摄
从沙坪坝辗转到渝北,面馆艰难扎根
2008年,夫妻俩东拼西凑3.2万元,在车轮轰鸣的小龙坎立交桥下租下门面,第一家“荣昌铺盖面”开张,掌勺的正是他们自己。
创业头几年,压力如影随形。刘山金坦言,花了两三年才还清借款,刚缓过气又为家里建房掏空积蓄。由于城市发展,夫妻俩的店面屡遭拆迁。从最初的小龙坎,到沙坪坝其他点位,再到江北、渝北。“2008年到2015年,换了整整5个店。”刘山金回忆。
这种被迫的流动,与客家人“处处为客,处处为家”的历史轨迹,形成宿命般的呼应。每次搬迁都意味着客流损失和重新开始。刘山金的应对方式朴素而坚韧:寻找新址,继续抻面。最终,在渝北龙头寺一带,他的生意得以扎根,并开始抽枝散叶。
规模扩大倒逼标准化。刘山金清楚手工面的短板在于“保鲜短”。他投入大量精力改进:精选面粉、精准把控和面手感、反复试验臊子配方与火候、优化操作流程。最终,他将难以言传的经验编成图文并茂的教材。这不仅让他在一年内带出数十名学员,也让“荣昌铺盖面”的名声远播。
当面团遇上流量,老手艺获得新生
刘山金对新事物接纳得很快。“抖音才出来就开始耍。”说话间,他已翻出早期与老母亲拍摄的展现客家生活或家庭趣味的视频,播放量数百万。但彼时,他更多是无目的地记录。
2019年,他敏锐察觉抖音对生意的潜力——同行几段做面视频就能让顾客翻番。这促使他转变思路,系统性运营短视频。“最开始是学习同类博主,研究内容和拍摄手法,自己摸索软件、拍摄……”刘山金的镜头自此聚焦面团翻飞、热汤翻滚的瞬间和店面热气腾腾的真实场景。
线上推广效果直接——抖音引流使单日营业额从一两千元跃升至最高万元,甚至陆续吸引了20多位来自白俄罗斯等国的游客,他们用餐后常以“竖起大拇指”表达认可。
线上积累的声量,为品牌化和加盟铺平道路。2021年,“面山锅”品牌正式注册(源于熟客对其“山哥”的称呼)。2022年取得商标后,刘山金启动加盟模式,加盟费定为1.68万元。他解释:“比市场价低一两万,能更好推广品牌。”
商业扩张中,刘山金保留了客家人的淳朴。对家庭困难的学徒,他乐于免费培训;北碚山火期间,他组织员工日供数百份餐食给救援人员。“‘踏踏实实做事’就是我们的经营理念。”他说。
尽管品牌名含“荣昌”,但“面山锅”此前在荣昌区并无门店。今年4月,借“荣昌卤鹅哥”爆火带动当地客流之机,刘山金在荣昌城区开了一家230平方米的“面山锅”荣昌铺盖面旗舰店。至此,他旗下店铺已达66家。
从石田村的客家少年,到山城的“棒棒”和帮厨,再到立交桥下的小店主,最终成为66家连锁品牌的创始人。如今,刘山金手中的铺盖面,仍在续写着当代客家人的迁徙与扎根故事。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