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3年综合科技创新指数全市第一 北碚以创新解锁发展密码
2024-08-28 14:25
▲2024年7月17日,鸟瞰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记者 李雨恒 摄
“要么唯一,要么第一,立刻行动。”走进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的中科光智(重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光智”)总部,墙壁上的大字一眼入目。
中科光智是一家从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企业,主要面向国内的半导体、光电子及先进制造市场提供尖端工艺设备和技术解决方案,其核心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去年,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真空回流焊炉,被认定为第二批市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这是北碚区以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提高科技含量和产业能级,不断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路的缩影。2023年,北碚区综合科技创新指数、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分别达到79.76%、38.6%,居全市第一,这也是北碚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
在这里,每一粒创新的种子,都能找到最适合的土壤,茁壮成长。
创新引领 仪器仪表产业占全市半壁江山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国家标准的制定标志着行业的进步与未来的方向。今年上半年,中科光智正式参与真空技术国家标准项目《真空技术 真空泵性能测量标准方法 第4部分:涡轮分子泵》的制定工作,彰显了该公司在真空技术领域的实力。
▲2024年7月17日,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的中科光智(重庆)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忙碌。记者 李雨恒 摄
这是一家年轻的公司,2020年7月创立,去年3月其总部入驻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6月便实现投产,目前已建起了半导体封装设备国产化研发、生产中心,搭建了微波等离子清洗机、真空共晶焊炉等生产线,投产以来实现产值逾1000万元。公司负责人秦占阳表示,随着半导体封装领域加快国产化替代步伐,公司发展信心满满。
中科光智的快速发展,与北碚区为创新“种子”厚植发展“土壤”分不开。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该区以传感器及仪器仪表产业为核心,围绕新能源汽车及高端摩托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智能装备制造三大重点产业,积极发展卫星互联网、生命科学与健康等新兴及未来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集群,通过组建细分领域产业基金等措施,培育引进了华立科技、斯太宝科技、中科光智等优质传感器及关联产业项目,数十家传感器关联企业在园区提质发展。
不远处,另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企业也正通过创新焕发新活力。重庆华虹仪表有限公司1966年还是一个街道企业,由修表组、胶木组、紧固件组组成。如今,该公司产业布局涵盖智能场景、电力计量、电力设备、智能制造等领域,已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智能电表、互感器生产服务企业。
▲2024年7月17日,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的重庆华虹仪表有限公司,工人在车间进行装模作业。记者 李雨恒 摄
在仪器仪表产业领域,北碚区目前已吸引500余家企业集聚发展,去年仪器仪表产业实现产值108.4亿元,占全市仪器仪表产业的半壁江山。
校地合作 孵化900余家“硬科技”企业
市民餐桌上常见的魔芋,通过科技助力,可变身馒头、包子、大米、冰粉、凉虾,还可化身海参让你难辨真假。近日,记者在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见到了由西南大学技术团队研发的魔芋主食、饮食、轻食和养生系列产品。
西南大学魔芋食品研究院教授李洪军告诉记者,这些科研成果是依托西南大学研究魔芋四十余年的顶尖研究技术转化,作为健康食品和营养代餐中最常用的核心原料,这些魔芋制品在市场上广受好评。目前,团队正将魔芋与益生菌结合开发保健食品,推动西南大学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预计今年仅魔芋产值便可突破1亿元。
▲2024年7月17日,西南大学农作物系列品种展示。记者 李雨恒 摄
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环西南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的核心载体。近年来,北碚区校地合作布局了“两圈一区”(即环西南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环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创新生态圈和北碚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人才创新、就业、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全力构建优良创新生态,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我们通过打造全市首个环大学人才创新服务港,推动更多成果从高校溢出。”北碚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关部门点对点将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企业孵化、企业创新、融资贷款等各类政策送上门、手把手辅导企业申报;在西南大学硕博士和青年教师科技创新工作站,有500位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量身定制创业攻略;依托卓越工程师半岛、数字经济人力资源产业园等平台,还可享受“技术经纪人、投资经理人、职业经理人”等专业服务,共享区内外十余家“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和企业孵化”等功能平台资源。
通过校地合作,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的黄金香柳变身香水、香囊、手工皂;猪皮这种火锅中很难见到的食材通过食品重组技术重构胶原蛋白分子,成为耐蒸煮的猪皮胶原火锅肠;泡菜、豆豉、豆瓣中常见的发酵菌,通过收集整理、样本采集、运输、分离纯化技术体系,建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传统发酵食品资源库……
据统计,在北碚3000多家“硬科技”企业中,有30%左右为高校师生校友创办,5年来共有2500多个高校成果转化项目落地。
工业互联网 赋能民营企业转型发展
北碚区是全市唯一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区,工业互联网是未来工业发展方向。近年来,北碚区积极打造以工业互联网为引领的智能化平台,已聚集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重庆分院等三大国家级平台,引进航天云网等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20余家,建成投用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17个,帮助40余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为1万余家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歇马曲轴便是其中之一。这是一家集发动机曲轴总成、设计、生产于一体的民营工业企业,已在北碚发展60多年。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实施“5G+工业互联网”改造,公司打造了“5G+机器视觉识别”“5G+智能物流”“5G+合规化”“5G+物联网”“5G+能源管控”等6个典型应用场景,实现了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良品率提高20%以上、整体管理协调效率增长40%以上,还入选了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据了解,为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北碚区还依托卢作孚民营经济学院,着力打造中国优秀企业家摇篮。企业在学院能够按需点单,享受定制培训;同时,该区实施跨部门联办“一件事”,强化战略性股权投资,助推民营企业上市;北碚区还通过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双倍增”,制定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制度,努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目前,全区民营企业数量近3万户,吸纳就业占比超80%,民营市场主体占比达98%,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十足。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