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长记忆》:看见重庆“长流不息”的城市精神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7-16 11:34

▲《重长记忆》画面截图

近日热播的微电影《重长记忆》自上线以来,以其对重庆人文精神的深度挖掘和动人叙事,在各大平台引发热烈反响。影片通过“长情”“长青”“长久”三个篇章,编织了一幅关于坚守、传承与创新的重庆画卷,折射出一座城的灵魂——“长”点题核心载体与精神象征,生动诠释了重庆这座“长流不息的城”所孕育的“年年向新的人”的城市精神。

▲《重长记忆》画面截图

长情以待:岁月为刃时光雕刻

长情即专情。“长情”的开篇,隐含的是匠心的专情。石雕匠人刘能风的工作室里,刻刀悬而未落。“刘老师,您可以开始雕了吗?”面对追问,老人只是轻抚石料:“我早已经在心里雕了一遍。”这一幕,让无数观众屏息——真正的匠心,原来是一场与时间的静默对话,是一种与时光妥协后的实至名归。

“好作品,要慢慢磨。好手艺要靠一辈子磨。”这句朴素的告白,道出了重庆人最深沉的生活哲学。在这个追求速写疾就的时代,有人依然相信,最美的轮廓,需要三十年如一日的凝视;最动人的作品,是让时光在指缝间自然沉淀的孤品。

正如片中年轻摄影师的顿悟:“我老汉说我爷爷就像个石头,但我觉得,也只有我爷爷这样的人,才能雕刻出上乘的石头。”这份代际间的理解,正是“长情”最温暖的注脚——当年轻一代终于读懂老一辈的坚守,传统便有了延续的温度。

▲《重长记忆》画面截图

长青永恒:龙舞千年青春不熄

“二娃咧?”“在隆威!”铜梁龙舞训练场上的这声应答,激起一片会心的笑声。“长青”篇章在轻描淡写间,倾诉着文化传承的烟火气,也把一段血脉流转的人间故事,用一组快切慢转的镜头徐徐摊开。少年二娃在老师傅“点、旋、转、跃”的口令中舞动龙尾,火花映亮他专注的脸庞。这个看似普通的训练日常,却藏着长江养育的儿女关于文化延宕的最动人密码。

“传手艺,又不是摆架子。”老师傅的话轻描淡写,却重若千钧。当“铁树银花穿龙角,散入九州窜新苗”的诗句在夜空回响,我们突然能领会长青的意义:所谓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将过去封存在博物馆,而是让古老技艺在年轻的生命里重新发芽——生命在流转,生命孕育的文化自然长青。

片中龙舞团队最朴实的担忧:“如果没有那些年轻娃娃,我们一条龙都凑不齐”,恰恰从另一个视角揭示了“长青”的真谛——真正的永恒,不在于固守形式,而在于能否让每个时代的人,都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这大概就是重庆江边千载以来不变的文化真情。

▲《重长记忆》画面截图

长久不息:两江交汇处的时空交响

影片在“长久”篇章的开篇,将镜头对准了长江与嘉陵江交汇的壮阔景象。一句“来,把长江搬上来”,不仅是导演的指令,更是对长嘉汇地理禀赋的诗意表达。这里是重庆的“城市会客厅”,千百年来,两江潮涌,奔腾不息,是这座城市生命律动最直观的脉搏。

徐船的故事,是无数重庆人的缩影:“以前我就住在这个江边,听见船的汽笛一响,我就知道爸妈回来了……”这朴实的独白,道出了长嘉汇与重庆人日常生活的血脉相连。江流承载着生活的气息、亲情的守望,也记录着城市的变迁。正如影片中那位“新重庆人”所领悟的:“就像开船那样慢慢开,然后你自己慢慢看,才能更快地感受重庆这些年的变化,才能把重庆这些年的变化更长久地留存下去。” 这“慢慢看”的智慧,正是“长流不息”精神的内核——不疾不徐,却蕴藏磅礴力量;立足当下,却胸怀历史与未来。长嘉汇,正是这“慢慢看”的最佳观景台,它静立江畔,本身就是一部流动的重庆城市编年史。

▲《重长记忆》画面截图

无问新旧,长嘉汇殊流而同归

影片巧妙地将“新”与“旧”的对话置于长嘉汇的场景中。初来乍到的摄影师被洪崖洞的璀璨吸引,而“老重庆”的提醒——“你别光拍洪崖洞,其他像索道啊长嘉汇那些都很重庆”“其实哪儿都重庆”——点明了重庆魅力的多元与整体性。长嘉汇作为汇聚历史遗迹(如法国水师兵营)、现代商业、艺术文化的地标,正是这种“整体重庆”精神的集中体现。少了长嘉汇,这幅重庆全景图便少了一块重要的拼图。

“年年向新的人”这句点睛之笔,在长嘉汇的背景下显得尤为深刻。它既指代像徐船这样对江河、对城市怀有深厚情感,见证并参与其发展的“老重庆”;也指代那些被重庆魅力吸引,带着新眼光、新活力融入这座城市的新面孔。他们在长嘉汇相遇、交流、碰撞。无论是坚守传统的手艺人(如“长情”篇的刘能风),还是勇闯新路的创业者、艺术家,抑或是充满好奇的游客,都是这“年年向新”洪流中的一滴水珠。长嘉汇为他们提供了舞台,也记录着他们共同书写的城市新篇。

影片中那段气势磅礴、直抵人心的重庆人自白,在长嘉汇的幕前得到了最有力的回响:

“在重庆,长期主义其实是人们的一种生活主义...”

“抄不来近道的重庆人会朝着时间扎根下去,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新的文明。”

这段宣言,是刘能风三十年一斧一凿的匠心,是铜梁龙舞团队传承的决心,更是长嘉汇所代表的城市发展哲学。长嘉汇的打造本身,就是“扎根时间”的实践——它尊重城市肌理,融合历史文脉,不追求短期速成,而是以“百年人文积淀”为基,致力于营造一个能承载生活、激发创意、面向未来的“长久”之地。它印证了:真正的“新”,源于对“根”的深扎和对“流”的顺应。 长嘉汇的“新”,是根植于三千年巴渝沃土、汲取两江不息活水而生长出的蓬勃生机。

▲《重长记忆》画面截图

长嘉相汇:长流不息精神的城市注脚

当片尾字幕浮现“长情·长青·长久”时,我们突然懂得:重庆最珍贵的不是洪崖洞的灯火,不是两江交汇的壮阔,而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最平凡的坚持书写的不平凡故事。这些故事,正在当下继续——在石刻匠人的工作室里,在龙舞少年的训练场上,在每个重庆人望向江流的目光中。《重长记忆》的成功,不仅在于它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重庆故事,更在于它精准捕捉并艺术化呈现了重庆的城市灵魂——“长流不息”。而长嘉汇,作为影片“长久”篇章的核心场景和精神象征,完美地成为了这一灵魂的现实注脚。

它是地理的枢纽:两江交汇,象征汇聚与奔涌,是“流”的具象。

它是历史的容器:承载开埠风云、码头烟火、巴渝文脉,是“长”的见证。

它是当下的舞台:汇聚新旧人群、多元业态、活力创意,是“新”的发生地。

▲《重长记忆》画面截图

它是未来的锚点:以“长久”为理念,致力于可持续地记录、参与并推动城市的演进,是“不息”的承诺。

正如观众所言:“一座长嘉汇,以百年人文积淀,续百年创新精神。”它不仅是长嘉汇“快时代的慢坚守”品牌理念的落地开花,更是重庆“长流不息”城市精神在当代的璀璨呈现。在长嘉汇,我们看见江水奔流,看见历史沉淀,更看见一群“年年向新的人”,正沿着时间的河床,一步一个脚印,共同走出这座三千年古城新的文明篇章。这,便是《重长记忆》留给我们的,关于城市、关于人、关于“长久”力量的最深回响。

文乙 图片为《重长记忆》视频截图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罗芸   审核: 李苒 主编:王萃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