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微光|她是“淡定姐”,也是公认的“放心人”
2025-10-16 19:48
10月15日清晨6时许,巫山县铜鼓镇水流村被连绵雨水笼罩,40岁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王安然的电话突然响起,村民卢圣清焦急地说:“我家屋后渗水严重!”
挂断电话,王安然清点好测量工具,披上雨衣,跨上摩托车,拐上山路。
“不要紧,近期降雨比较多,是附近池塘裂缝渗出来的水,汇聚到屋后水沟了。”巡查一圈下来,王安然很快找到症结。
“这下放心了,就怕雨水把山体浸泡久了发生垮塌。”卢圣清的眉头瞬间舒展,“有你们在,心里踏实。”
这样的场景,是王安然从事群测群防工作的寻常片段。4年来,她不仅在日常解民忧,更在危急时刻守护群众安全,用足迹织就一道“安全网”。
村民眼中的“救命恩人”:
冒着落石来找他,山体崩塌前撤离

▲王安然对墙体进行测量。受访者供图
在水流村兑窝子坪的独居老人敖大爷心里,王安然是实打实的救命恩人。
时间回到两年前的国庆假期。当年10月6日,王安然在巡查时,发现村民家墙体裂缝异常扩张。“不好!”她心一紧,立刻上报镇应急办,在预警群发消息,并挨家挨户通知受直接威胁的5户村民准备撤离。
7日清晨,王安然发现裂缝持续扩大,便协同镇村干部动员群众转移。
8日,村民转移过程中,王安然发现敖大爷不见了踪影。她直接跑到敖大爷家,只见大门紧锁、屋里没灯,打电话没人接,问亲戚也说没见人。
“必须要把他找到,我知道他可能待的地方。”王安然快速往敖大爷常去捡柴的山上跑去。
山里植被茂密、荆棘丛生。王安然每走一步,都要拨开树枝、荆棘,艰难走了40多分钟后,她终于在被倒下树木遮挡的凹地里发现了敖大爷。
敖大爷却摆摆手:“我不走!那座山结实得很,根本塌不了!”
王安然蹲下来,耐心劝说:“您听我说!现在裂缝还在扩大,再不走,整座山都可能滑下来!安置点有热饭、暖床,先去躲一晚,后面再陪您回来看房子,行不?”
经反复劝说,敖大爷终于肯撤离了。
“撤离过程中,能够听到树木噼啪断裂的声音,还有石头滚下。”王安然回忆,其实,在寻找敖大爷的过程中,就有村民告知她,山体出现小规模滑坡、部分路面断裂,劝她赶紧离开。
“但我还是不放心敖大爷,而且,我向村民承诺过‘一定把你们送到安全的地方’,这份承诺让我没办法坐视不管。”她说。
同事眼中的“淡定姐”:
提前“吹哨”,196人转危为安

▲王安然对开裂的路段进行测量。受访者供图
找到敖大爷后,王安然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安置点的干部又传来消息:“有村民偷偷跑回家牵牛了!”
原来,部分村民担心自家养的猪、牛,偷偷溜回村里。
王安然和村干部、消防救援人员又往村民家赶。
“断裂的路面像张开的‘嘴’,旁边是湍急的水流,牛蹄印杂乱地印在泥里。”她表示,他们先用绳索固定住断裂路面的两侧,救援人员在前面拉住绳子当“安全绳”,她举着手电筒照路。
艰难走了约20分钟,终于在山后的一处竹林里找到了村民和两头水牛。
王安然记得,村民对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人在牛在,牛不走我也不走。”牛儿是维持一个家庭重要的“帮手”,她懂得村民的牵挂和担心。
于是,救援人员帮着拴牛绳,王安然和村干部一边安抚村民,一边指挥大家沿着用木板和绳子临时搭的绳索桥,跨过断裂路面。等把村民和牛安全牵到安置点时,天已经快亮了。
“滑坡之前,王安然放弃了假期,每日冒雨穿梭于监测点,就是她在巡查时发现的异常,为后续及时转移群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分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副镇长刘勇表示,后续,山体局部裂缝扩大,经过研判,他们及时转移了196人。就在群众全部转移后半小时,850万立方米山体轰然崩塌,26栋房屋瞬间被吞没。因预警、转移超前,无人员伤亡。
群测群防工作苦累又熬人,可王安然作为一个女同志却比谁都拼,排查隐患总走在最前,数据记录零差错。“村民有疑问,她上门讲得透彻;遇到紧急情况,她沉着调度不慌神,是‘淡定姐’,也是大家公认的‘放心人’。”刘勇说。
女人眼中的妈妈:
“侦探”大地,不让大山欺负人
“我的妈妈是‘大山守护者’,她每天去看大山有没有生气,不让它伤害我们。” 在女儿贝贝的作文里,曾这样介绍妈妈的工作。
贝贝对同学们介绍妈妈的工作时,无比自豪:“她是群测群防员,像侦探一样给大地找裂缝,像超人一样救村民!虽然她陪我少,但我觉得她特别厉害!”
“本来我觉得女儿应该是怪我很少陪她,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我的‘坚守’,在女儿眼里是英雄的模样。”提及女儿,王安然有些愧疚,“监测工作不分节假日,汛期更是24小时待命。我常常早上出门时孩子没醒,晚上回家时孩子已睡熟,一个月见不上几次面。
她印象最深的是,丈夫长期在外地跑车,为了在工作上无后顾之忧,曾经,自己只能把上初中的孩子送去住校,好几次家长会都不能亲自参加,只能请人帮忙去。为此,贝贝常常说:“妈妈我的事,你一点都不重视。”
王安然也只能摸摸女儿的头:“因为妈妈要看着山,别让它欺负人呀。”
现在,滑坡点进行了治理,还新增了11处监测设备,可王安然的工作依旧没有放松。
“除了巡查大地、村民墙体是否开裂,我也要查看监测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她说,自己是“地质灾害的吹哨人”,也是“居民安全的最后防线”,每一次巡查都在“排雷”,它的意义写在每一条被预警的安全撤离路线上、每一句“多亏了你”的感谢中、每一个家庭完整的笑容里。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