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记者一线蹲点|驻守地质工程师成了地灾隐患点“保姆”——“没把它们‘照顾’好,感觉不踏实”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余虎

2025-09-23 20:39

蹲点点位:彭水县太原镇龙射镇高谷镇

蹲点记者:余虎

“小心滚石,莫跟紧了,保持距离。”陡峭的山坡上,一条100多米长的泥石流沟在翠绿的森林中显得特别刺眼,除了被掩埋的树枝、松散的黄土,还有嶙峋的滚石,稍一踩动,就有石子顺着浮土滑落下来。身着橘色工作服的南江地质队工程师徐太国和王森手持地质锤,一前一后沿着泥石流沟向上攀爬。

徐太国和王森是市地矿局派驻彭水的地质工程师,负责该县六个乡镇6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控。两天前,一场大暴雨袭击了彭水县,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将彭水县防汛应急响应等级调整为三级。雨后巡查,是地灾防治的例行工作。

▲驻守彭水的地质工程师徐太国和王森正在泥石流沟开展雨后巡查。记者 余虎 摄

▲驻地简陋的木板床。记者 余虎 摄

2015年起,我市每年汛期都要向各区县派驻地质工程师。今年,又有250余名地质工程师被派往全市34个区县600余个乡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驻守工作。9月15日至17日,记者来到彭水县,跟随两位驻地地质工程师进行蹲点采访。

滑坡凶险!40户居民紧急撤离

轰隆一声巨响,端着饭碗刚上楼的彭水太原镇区阳村7组村民廖明华回头一看,自家厨房滚进几块巨石,在腾起的烟雾中,厨房瞬间垮塌。

▲边坡滑塌,彭水太原镇区阳村7组廖明华家厨房被巨石砸塌,四层楼房成了危房。记者 余虎 摄

9月16日,站在已成危楼的自建四层楼房前,廖明华回忆起3个月前那场暴雨,依然惊魂未定。“当时,人都懵了。”6月18日下午5时16分,廖明华屋后的堡坎突然滑坡,巨石滚落而下,不仅冲垮了厨房,还将四层楼房冲得四处开裂。与他家紧邻的211国道5313段边坡亦发生垮塌险情,严重威胁下方8户40名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正在彭水龙射镇巡查的徐太国、王森接到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火速前往处置”指令后,当即调转车头前往滑坡现场。途中,道路被洪水冲毁中断,车辆无法通行。他俩果断选择弃车,冒着湍急浑浊的水流,在雨中徒步跋涉6公里,当晚6时30分抵达现场。

经徐太国和王森现场勘查,此处边坡存在进一步顺层滑塌的重大风险。他们第一时间向镇和县规资局汇报相关处置建议,并在现场留守。当晚,8户40名群众第一时间撤离。

由于边坡被切割,顺滑而下的岩石已将公路边沟冲毁。“首先需要清除上方的滑坡体,然后采取工程措施防滑。”徐太国说,由于工程方案还在设计中,这里需要随时监控滑坡动向。大雨后,这个滑坡点十分敏感,两位工程师放心不下,专程驱车一个多小时,对这里进行雨后巡查。

“我们就是这些地灾点的‘保姆’,不把它们‘照顾’好,心里就不踏实。”徐太国说。

全市危岩地灾风险防控系统显示,彭水县入库地灾隐患点700处,销号152处,目前尚存548处,其中就包括徐太国、王森所驻守的防区(高谷镇、鹿鸣乡、平安镇、龙射镇、棣棠乡、太原镇等6个乡镇)68处。68处地灾隐患点中,滑坡54处,属于地灾中的主要类型,其他还包括危岩崩塌、地面塌陷和泥石流。

泥石流监控用上无人机

地质锤、放大镜、罗盘被地质人称为“地质三宝”。9月16日一早,徐太国、王森各自背了一个工具包就出发了,目的地是龙射镇东方村普子河畔的泥石流沟。

去年“7•12”大暴雨后,普子河畔的山麓凭空出现了12道泥石流沟,其中4条属于徐太国、王森负责的防区。在山间,泥石流裹挟着岩浆、泥土快速移动,摧毁掩埋阻挡物,破坏力是普通洪水的数倍。

东方村三组的泥石流沟靠近211国道,记者看到,一栋居民楼的墙壁被泥石流冲出一道巨大的口子,摆在里面的床铺还未清理,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当天,冲下来的泥石估计有200方,防护网都被撑破了。”村民李永成指着陡坡上一处明显折弯的金属柱说,就在几天前,这里新修了防护网。

▲泥石流像凶险的怪兽冲入村民家中。记者 余虎 摄

“这是泥灰岩,泥质比较多,易破碎。”徐太国从工具包里取出地质锤敲打了一处岩石,随后又捏了捏。王森则取出罗盘测量了岩石的倾斜面、倾角和走向。徐太国介绍,通过岩石野外识别,可以找出泥石流的基本成因。“泥岩易滑,沙岩易崩。”徐太国介绍,一条泥石流沟有物源区、流通区、堆积区三个区域。一般来说,物源区会有松散物质,才会在大雨冲刷下形成泥石流。

向上望去,100多米长的泥石流沟像是从茂林里猛然冲出的一条裹着黄色泥浆的“怪兽”,“怪兽”所过之处,草木不存,皆成黄汤,巨石倒伏一侧。徐太国、王森一前一后,沿着泥石流沟向上攀爬。

山坡陡峭,加之乱石夹杂,记者跟随了几米便打起了退堂鼓,但55岁的徐太国却健步如飞,很快到了泥石流沟的上方,并对一方悬空的巨石进行了测量。

“悬着的巨石需就地拆解,然后修建拦石坝,这样泥石流沟的隐患才能消除。”徐太国说,在采取治理措施前,这里将是他们长期监测的重点。

由于另外3条泥石流沟都在深山里,没有威胁到居民住宅。徐太国、王森决定用无人机进行巡查。

取出工具包里的无人机,打开折叠机翼,平放在地面,只见王森熟练地操作起来。

▲正在操控无人机监控泥石流的地质工程师。记者 余虎 摄

“嗖”的一声起飞后,无人机很快越过山脊,通过无人机操控屏,可以清晰地看到几条泥石流沟的景象。“无人机将自动成像,作前后对比后,就能知道泥石流沟的变化。”王森介绍,在地灾巡查中,无人机已被广泛应用,成为深受地质人喜爱的新宝贝。

“这下好了,可以睡安稳觉了”

乌江畔,危岩耸立,沿着319国道一路前行,不少峭壁都做了金属防护网,防止上面的滚石滑落。但路边的巨石仍时刻警醒着路人,危岩路段,小心谨行。

连续穿过几条幽暗的隧道后,徐太国指向正前方一处高耸的悬崖,那就是望江寺危岩。

▲望江寺危岩上有巨大的裂缝。记者 余虎 摄

“虽是危岩,但那里却是当地老百姓眼中的‘石保爷’(干爹干爷的意思)。”徐太国介绍,2008年5.12地震中,危岩发生了崩塌,石烟滚滚中,落下的巨石直接砸断了混凝土栏杆,还有巨石被震落下来,横躺在树上,让人心惊不已。危岩严重威胁当地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对这里进行危岩治理,成为当地老百姓一盼。徐太国不仅承担对危岩进行监测的任务,还对危岩治理成效负责监督。

沿着盘山路上到山顶伫立在悬崖下,才发现这里的险绝:巨石平地拔起,横空突出,形成岩腔,像是张开的血盆大口,两块相依的巨石之间已有巨大的裂缝,一翕一合之间,仿佛随时有分离的危险。

这里用红色的油漆标注了7处危岩。在标注的5号危岩处,记者看到,3根拇指粗的钢丝绳将危岩与母岩紧紧捆绑,防止脱落,圆形的裂缝仪随时监控危岩与母岩的间距变化。危岩治理中,此处安装的防护网就有300平方米,就像给岩石穿上了一层铠甲。同时,还给悬空危岩安装了支撑柱,就像拄着的拐杖。

▲粗壮的钢丝绳将危岩与母岩紧紧捆绑,裂缝仪随时监测岩缝的变化。记者 余虎 摄

▲危岩下的自动报警器。记者 余虎 摄

高谷镇狮子社区3组组长李如东家就住在悬崖下,他是望江寺危岩的地灾群防员,负责日常监护和应急撤离。前年,这里安装了危崖地灾自动报警器,如遇垮石就会发出“呜呜呜”的鸣叫。报警器十分灵敏,即使有小石滑落,也会发出警报。“叫起来人心惶惶的,觉都睡不着。”李如东说,现在好了,危岩得到了治理,终于可以睡安稳觉了。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张信春   审核: 付爱农 主编:罗静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