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记者一线蹲点|这片老厂区为何频现“长红”餐饮店?——对沙坪坝井双片区特色餐饮发展的蹲点观察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张珺

2025-11-05 11:22

蹲点点位:沙坪坝井口双碑片区

蹲点记者:张珺

说起山城美食,相信每一位重庆人和外地游客心中都有一张自己的“美食地图”。在这张充满食欲的“索引”上,过去是嘉陵厂、特钢厂的老厂区——沙坪坝区井口双碑片区的特色美食特别显眼。这里一大批充满烟火气的餐饮店和他们的特色菜品,时常出现在社交媒体和口碑榜上。

在“没有最卷、只有更卷”的餐饮行业,这些特色餐饮店是如何脱颖而出并长期停留在“好吃狗”们的口碑榜?在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菜品探索上,“长红”的它们,做对了什么?记者探店蹲点,试图寻找答案。

追求极致,研磨“舌尖上的美味”

近日,在位于石井坡街道中昂嘉御湾的“特钢马儿干锅”店,主理人马黎黎正与她的丈夫准备着新鲜食材:洗净排骨肠头,卤制底味,一份份分装好……订单一旦跳出,立即掌勺炒制。

▲特钢马儿干锅。受访者供图

马儿干锅已经在中心湾片区深耕了18年,巴适的味道吸引不少“回头客”,也引得来逛磁器口的游客专程打车过来探店。舌尖上的美味是怎样炼成的?

“‘偷师’嘛。哪里做得好,我们就到哪里去打包,学过来融进自己的美食中。”马黎黎笑称。最开始做干锅时,他们研究附近一家干锅兔,发现兔肉好吃,但素菜是直接在干锅里加水煮,不入味。“所以,我们家的素菜,是直接炒熟后做成干锅味再端给顾客。”马黎黎说。

最开始做干锅时,有嘴巴“刁”的顾客给她反馈:“荤菜不够入味”“味道不够厚重”……他们试吃也发现有这个问题。

“荤菜不入味,实际是底味差了。”马黎黎丈夫是厨师出身,他想到用卤菜的做法弥补底味不足。为此,专门向中心湾一家卖卤菜的老师傅拜师学习川卤。

从那之后,排骨、肠头等用于干锅的荤菜,会先用卤水过一下,“因为还要用干锅佐料炒制,所以卤水要控制好盐的比例,不然就咸了。”先卤再炒的做法收到奇效,顾客赞不绝口,“这排骨,贴着骨头的肉都是很入味的。”马黎黎很自信、很有底气地表示,她家的菜从来不放味精鸡精,“味道是自己琢磨的配方,各种香料熬制。”

开在双碑街道堆金村805路公交车站附近的耙灯牛肉,长期在当地耙牛肉排行榜上“霸榜”。主理人之一的仇恺说,考虑到重庆人的饮食特点,他家的牛肉尝试着把火锅和清汤的香料混合炒制,慢慢研磨出自己的味道,“味道成熟定型,我们就通过量化调料达到出品稳定。”

▲耙灯牛肉特色菜。受访者供图

仇恺说,相对于味道的调制,选择好的牛肉食材更有讲究。仇恺分享他的心得:岁数太小的牛,肉不经炖煮,煮上几十分钟就不成形了。岁数太大的牛,肉质失去了弹性,食用容易卡牙齿影响口感。耙灯牛肉选择的是生长两年左右的牛,选择部位是牛的肚皮位置,“这里肥瘦相间,口感更好,香味更浓郁。”

摸索味道的秘方,位于双碑街道自由村嘉陵足球场旁的柑栀坊生态园也“摸黑”走过一段弯路。主理人甘铠玮告诉记者,2019年才开业时,他们的火锅“不是淡了就是咸了”,还有顾客说锅底煮久了吃着发苦。甘铠玮说,除了给客人免单赔不是,他们请来开过火锅店的亲戚坐镇,才发现苦味与底料炒制时的油温有关。“一点点积累,最终找到配料最合适的比例和制作方法并固定下来。”他表示。

▲柑栀坊生态园环境。受访者供图

稳扎稳打,控制好成本、保持住品质

在井口说起吃鸡,当地很多人都会想到“井口第一家烧鸡公”店那口独有的香味。它位于经济桥社区的井双路,紧挨着井口公交车站。老板张希建说起开店的历史,竟比重庆直辖的时间还早。

▲“井口第一家烧鸡公”店。受访者供图

张希建今年60岁。1996年底,还是小伙子的他,和家人支起4张桌子,用从朋友处借来的锅碗瓢盆开始起步。

当时,为了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土鸡,张希建骑着摩托车早上四五点出门,前往附近的同兴、中梁、柳荫等地赶场买鸡,“冷得遭不住,骑拢了脸都是僵的。”他赶一次场,能用摩托车拉回10只左右,“那时只有四五张桌子,卖一两天够了。”

由于物美价廉,张希建的生意十分红火,“那时的人不挑环境,好多食客能在人行道上加个桌子都高兴得很。”夫妻两人精打细算,张希建在阳台上杀鸡,妻子就在厨房掌勺,实在忙不过来,也只请了一个小工。“当时那阳台西晒,我杀鸡就一直晒着,热得不得了。”后来,他们又租下当地一间工厂闲置的木工房当作店面。

“我们现在选的鸡是贵州的跑山鸡,每年要采购1吨多南川方竹笋。”张希建说,所有食材采购、炒料都是亲力亲为,“主要为了控制成本,更是保持好口感和品质。”曾经,他也尝试过适度扩张,在双碑增开了一家店,“双碑这家店前后做了11年,投资和收益刚好持平。”因为精力有限,合同到期后索性就关了。

他感慨,烧鸡公不像火锅那样上菜快,也不如江湖菜等中餐品类丰富,“只有把鸡做精细些,一鸡多吃,继续擦亮自己的特色”。

在“特钢马儿干锅”店的菜单里,干锅排骨、干锅肠头是食客们最爱点的两个荤菜,“排骨和肠头恰恰是我们菜品中成本最高的。”马黎黎说,排骨用的纯猪纤排,肠头是肥肠中最厚实、口感最好的部分,肠头里的油都是去除了的,洗得非常干净。

在她看来,最有效控制成本的,就是自己买下了位于小区临街的一处门面,“从此不担心租金涨价。”另外,一个店一家人都在帮忙,人工费也节省了不少。

▲耙灯牛肉店面。受访者供图

“耙灯牛肉”生意火爆,周末节假日都需要打电话预订,但仇恺还在尽量压缩日常运行的成本。他们有一条内部规定:在夏季的下午空闲时段,店里员工休息可以开风扇但不允许开空调。据他介绍,冬夏的用电成本,最高相差竟有近万元(一个月)。对此,员工们也表示理解。

因地制宜,努力提供消费新场景新体验

说起“柑栀坊”这个名字,一股浓浓的古风扑面而来。记者走进这个坐落在双碑花园转盘旁的生态餐厅,修竹飞阁、曲径通幽、仙气飘飘,很难想象六年前这里还是一处长期闲置之地。

柑栀坊生态园餐厅的主理人甘铠玮告诉记者,取这个名字,正是想把整个店的古风氛围营造起来,吸引更多的汉服爱好者前来打卡拍照和吃火锅。六年前,这里地势起伏、高低错落的地势以及扎根在老居民区的独特条件吸引了他们。然而,这块地配套不齐,还要受制于不能搭建封闭式建筑等限制性要求。

到底发展怎样的业态?甘铠玮等人思索一番。后来,他们从南山枇杷园火锅得到灵感,决定改造外部环境、发展古风餐饮。“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团队亲力亲为。”甘铠玮聘请设计师对这里进行设计改造,家人们更是自己动手、通宵达旦,最终营造出这处闹中取静的世外桃源。

近日记者来到餐厅的主厅,员工正在布置足球主题的装饰——“渝超”沙坪坝的主场——嘉陵足球场就在旁边。“园子很大,能放下六七十张桌子,我们就想办法丰富各种餐饮业态。”从最初的火锅,到后来的柴火鸡、烤全羊,傍晚还有汉服表演,向顾客免费提供汉服打卡……营造了家庭聚餐、单位团建、主题沙龙活动等多个消费场景,“我们想给顾客带来更好的就餐体验感。”甘铠玮说,现在周边居民要请个客、团队聚个餐都会首选柑栀坊,“不仅是味道,还有良好的服务和氛围感。”

马黎黎也看到了消费新场景的发展潜力,早在老店的时候,她就意识到外卖可以大大延伸餐饮服务的触角。疫情前,“特钢马儿干锅”生意特别好,当时急于拓展市场的一家外卖企业,就和马黎黎签订了独家配送服务合同。“特钢马儿干锅”搬到新店后,她又与这家外卖企业协商,开通了全程专人配送,“送到江北、九龙坡,甚至巴南的都有,这些订单全是以前从双碑搬出去的老顾客点的。”

她说,现在还有很多顾客,是在磁器口游玩后在手机上搜美食找到他们家的,“磁器口打车过来两三公里,也很方便。”虽然相比线下直接下单,线上销售不那么挣钱,有时甚至不赚钱,但马黎黎也十分看重,“接线上的单就当是在网络平台上打免费广告吧,事关自己店的口碑,更要让顾客满意。”她说。

在菜品上,马黎黎和厨师丈夫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一种新菜品上市两三个月,如果点餐率很低,我就会直接取消。”她说,要让顾客保持新鲜感,就要尽量避免“死循环”。这么多年下来,主打菜干锅排骨和干锅肠头依然最受欢迎,“这两道菜成本是最高的,但顾客看重,我们就要货真价实地做好。”

保持热爱,唯有顾客和家乡不可辜负

从干锅到牛肉,从火锅到烧鸡公,记者走访的这些网红特色餐饮店最少也坚持了6年,最长快到30年了。在双碑、井口等地,像这样的夫妻店、一家人开的餐饮店还有不少,是什么让他们一直坚持?

“我想,还是因为热爱餐饮这个行业吧。”张希建说,今年国庆前,他的店来了一对从江北五里店赶来的母女,专门来吃烧鸡公。张希建说,和他们攀谈后才晓得,10多年前,母亲随家里人来这里吃过一次,一直对这口美味念念不忘。这次专门找时间由女儿陪着过来重温熟悉的味道。

“我做的烧鸡公,几十年来味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我店里的顾客,80%以上都是‘回头客’。”张希建感慨,随着城市和社会的发展,井双片区好多光顾生意的老街坊们陆续搬走了,但不时又有“回头客”出现在他的店里,这成为他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只要还能维持,那我就要守好店,把烧鸡公一直做下去。”

除了张希建,仇恺、马黎黎、甘铠玮都表达了在井双片区不断深耕的情结。马黎黎说,井双片区的食客特别多,虽然老厂区的街坊们工资不高,但很讲究吃,就地就近消费意愿强,“晚上出来吃烧烤夜宵的特别多。”她说,在双碑,街坊们认可自己的干锅菜,在这里发展更感觉安心。

仇恺曾经接到过其他社会资本连锁加盟的邀约,但他和合伙人拒绝了,“开连锁店要耗费大量精力,如果管理跟不上,连锁店也很难长久,更别说利润了。”如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守成”,以标准化保证出餐菜品的质量,不要辜负了慕名而来的顾客。另外,尽管夏季店内的运行成本会增加,但他和合伙人都不希望通过涨价的方式来平衡开支,“涨价伤客,尽量少涨价。”

“为了给特色餐饮店引流,社区推出了潮汐摊区,鼓励餐饮商户在每天的特定时点‘外摆’,吸引当地居民前来消费。”童家桥街道中心湾社区党委书记张义清告诉记者。

“美食是井双片区的一张名片,社区老店的独特味道、亲民价格和‘烟火气’,是受到热捧的重要原因。”双碑街道宣传委员胡晓说,最近,街道正抢抓“渝超”沙坪坝主场等契机,打造足球等消费新场景,吸引更多人流前来消费。为了更好推介这些社区老店,街道每年都会出一版“美食地图”,在附近街道和社区的圈群里传播,积极助力这些社区老店一直“长红”下去。

▲沙坪坝区双碑美食地图。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张信春   审核: 付爱农 主编:罗静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