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桥头镇以党建统领“万企兴万村”新模式唤醒沉睡资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首席记者 周尤

2025-10-17 13:41

“2023年春节开车回长沙村,发现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路变成了沥青路,藤子沟湖边还立起了‘写生基地’的牌子——这路、这景,不比城里差!”今年53岁的马培生,曾在县城里面做了12年的卤菜生意,如今是桥头镇长沙村“金马驿站”民宿的老板。

起初他心里打鼓:“破旧的老房子,墙皮都掉了,改民宿要花20多万,万一没人来咋办?”镇里的领导带着“企呼我应专班”很快找上门打消了他的疑虑:帮他分析桥头目前的发展现状、对接设计团队进行民宿风格定位、专人全程支撑服务、承诺写生学生优先安排入住他的民宿。

马培生笑着说,现在民宿旺季月收入超2万元,还雇了同村2名留守妇女搞卫生、做农家菜,每人每月能拿3000元工资。“以前村里人见了面叹气‘日子没奔头’,现在碰到都问‘我家老房能不能也改民宿’!”

从石柱县城出发,驱车一小时便抵达桥头镇。这里背靠大风堡原始森林,坐拥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湖光山色相映,土家民居错落。曾经“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山区小镇,如今已成为川渝地区热门的“艺术写生基地”和“休闲旅游打卡地”。

这一转变,源于桥头镇近年来创新探索出“五联五共”党建统领“万企兴万村”新模式,走出了一条企业投资兴业与乡村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曾经“守着金饭碗讨饭”

“几年前,我们这儿还是‘空壳村’,年轻人往外跑,土地撂荒,农房闲置。”桥头镇长沙村党支部书记向学勇感慨。尽管生态与文化资源丰富,但桥头镇一度面临“有资源无产业、有产品无品牌”的困境。

这样的困境曾长期笼罩着桥头镇。

招商环境不优。各村发展各自为“阵”、市场主体单打独斗,干部服务意识不强,群众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补偿等方面意见分歧大,各类资源、资产难以实现统一规划、有效整合,整体经济效益不高。产业业态不多。产业布局松散、上下游链条缺失、发展业态单一,种养产业为主的家庭作坊式经营占全镇产业的90%,链条不全、竞争力不强,7个村集体经济平均不足5万元。主体培育不强。辖区市场主体规模小、数量少,仅有7个小型企业经营,工业企业仅有1家,自身发展和抗风险能力弱,联农带农实力不够。内生动力不足。部分村民对乡村发展缺乏信心和积极性,怀揣观望心理、看客心态,在外求学、务工青壮年占比达51%,镇内“三留守”群体缺乏劳动技能或管理经验,自主创业难度大。

在桥头生活了49年的村民谭清英就清楚地记得,从前,“躲”在大山深处的桥头镇守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却少有游客来访,更别说产业发展了,就连原有的上万亩脆红李产业,也因管护不积极、不到位,增收效果并不好。“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和细娃(小孩),日子是混一天算一天。”

从“资源沉睡”到“产业觉醒”

转机发生在2021年,为巩固“万企帮万村”成果,全国工商联、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推进,正式启动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重庆也结合实际,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在全市启动“万企兴万村”行动。桥头镇也在同一年被纳入全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

在市委统战部的指导帮助下,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发挥统战“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争取民革重庆市委会、市工商联等统一战线各方力量支持,创新探索出“五联五共”党建统领“万企兴万村”新模式,引导、支持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筑牢企地合作、互助共赢的长效机制,走出一条产业振兴有特色、企业发展有活力、集体增收有门路、群众致富有渠道的改革发展新路子。

所谓“五联五共”,指的是:组织联建,共优发展环境;企地联手,共创发展蓝图;产业联盟,共育四大业态;利益联结,共享发展红利;基层联治,共建和美乡村。

“红色引擎”激活了乡村振兴“造血”路。

组织联建——7个村(社区)党支部与11家商会成员企业党组织结对共建,通过村企联建合作社、产销协作、基地共建等方式,促进企业与村集体结成联股、联利共同体。镇村党组织与11家商会企业结对,设立“党员先锋岗”,30名党员干部“一对一”服务62家企业。

企地联手——市餐饮商会、四川美术学院等9家单位,编制《桥头镇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明确“艺术写生、民宿集群、休闲旅游、农特加工”四大产业方向。天籁教育集团投资建设艺术写生基地,与48所院校合作,年接待学生超2万人次。

产业联盟——四大产业联盟逐步成形:艺术写生联盟打造56个创作点位;民宿联盟推动831张床位投入运营;旅游联盟串联露营基地、湿地公园,年接待游客17万人次;加工联盟带动23家企业,打造“桥头坝腊肉”“田畈梨”等品牌,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5%。

利益联结——7个村联合成立千年桥头绿色农业公司,统一流转土地1.2万亩,收储农房110栋。村民以资产入股,享受“固定分红+效益分红”,2022年以来累计分红60万元。

基层联治——通过“141”基层智治平台,企业参与网格治理,化解矛盾53起,群众满意度100%。镇里还设立人大代表联络站、政协委员工作室,高效办理民生事项125件。

乡村发展好不好,当地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从前我在外面务工,收入不稳定,又照顾不到家里。”瓦屋村村民向光胜回忆说,“自从村里搞起了瓦屋小镇,我也回到村里,重庆市餐饮商会会长严琦还牵线搭桥,让重庆诸葛饮食文化有限公司成为瓦屋村的对接点,给我提供了技术指导,现在村里游客越来越多,我既能照顾娃儿,又能赚钱!”开业以来,瓦屋村诸葛烤鱼店的生意一直很好,如今他的小店年营收突破15万元,并带动10余名村民就业,“这一切,都得益于镇上推行的‘五联五共’党建模式。”

向光胜不是个例。现在的桥头,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

从“一业难兴”到“百花齐放”

今年国庆假期,桥头镇迎来旅游“爆单”:国庆假期游客人数累计超38000人次。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如今的桥头镇,已是“面子”靓、“里子”实:农村公路通村达户,农房变画坊,田园变乐园;全镇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1.21亿元增长到3亿元,7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从2021年350万元增长到2024年125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1年1.6万元增长到2024年2.1万元,二三产业占比从10%提升至78%,实现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

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环境之变:从前“土路坑洼,雨天一身泥”,如今农村公路通村达户,沿途种满波斯菊;闲置农房变身画坊、民宿,墙面绘上土家织锦图案,村口设立“桥头欢迎你”的景观石。

精神之变:“以前留在村里的老人小孩,白天晒太阳、晚上看电视,混一天算一天。” 长沙村党支部书记说,现在村民要么在民宿、李园打工,要么摆摊卖土特产,“连60多岁的老人都忙着学直播卖梨,精气神完全不一样了!”

2023年,桥头镇获评全市“万企兴万村”典型乡镇、乡村治理示范镇;2024年,入选重庆市基层改革典型案例、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案例,并被中央社会工作部、农业农村部联合推介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企业不是过客,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桥头镇党委书记王东说,“我们将继续深化‘五联五共’,在市委统战部的指导下、市工商联的大力支持下,联动民主党派、商会协会等各界力量,推动‘乡村所需’和‘企业所能’深度匹配,让更多企业扎根乡村、赋能乡村,共同书写‘千年桥头’的共富新篇。”

青山绿水间,桥头镇正以党建为笔、企业为墨,绘制出一幅村美、业兴、民富的文旅融合新画卷。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张信春   审核: 付爱农 主编:张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