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记者一线蹲点|应急救援队员的“硬核”日常:每次训练都在与生命赛跑
2025-09-10 22:54
蹲点点位: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
蹲点记者:朱婷
“隧道垮塌,立即检测气体、展开救援……”指令刚落,救援队员们立即背上32斤重的呼吸器,携带气体检测仪、风机和担架等,冲进黑暗逼仄的“隧道”。恢复通风后,“被困人员”被安全抬出,整个过程在预定时间内完成。
9月10日上午,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水土基地,队员们正开展矿山及有限空间事故救援训练,于是有了上述一幕。不管天晴下雨、严寒酷暑,这样的训练始终常态化开展。除了矿山与有限空间救援训练,队员们还需掌握森林火灾、地震地灾、洪涝等灾害救援技能,确保随时能高效救援。
正因如此,队员们的日常被排得满满当当。
仅能爬行、抬头都难
狭小空间抢“生死时速”
在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队员们的一天往往从体能训练开始。
早上6点30分,集结完毕后,26岁的副小队长周志豪带领队员们来到30米高的训练楼前,开始进行高楼绳索攀爬训练。
系紧安全绳、扣牢上升器后,周志豪抓牢绳索,交替发力间稳步提速,身影顺着墙面快速向上移动,一转眼,已经爬过3层楼,到达训练要求的15米高度。
▲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队员在进行高楼绳索攀爬训练。记者 张春晓 摄
“下一个训练科目,狭小空间救人。”随着指令落下,周志豪抹了一把额头的汗,转身又带领队员奔向另一处训练场。
记者注意到,该处训练场的廊桥用木板搭建而成,通道仅容许一人通行。“训练时,队员们要在20秒的时间里爬行20米,而且,还要拖着100斤重的‘伤员’前行。”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总队长万平介绍,这样一来,既考验了队员们的爆发力和核心力量,又能测试其在受限环境下的动作精准度与应急判断力。
廊桥逼仄的空间里,连抬头都难,还要拖着“伤员”前行?周志豪现场给出了“教科书式”演示:只见,他身体贴着地面,手肘、膝盖交替发力,匍匐前行同时,不忘护住救援目标,20秒内硬是爬完20米。
“每前行一次,都要稳住重心,不然除了自己摔倒,‘伤员’也容易受到二次伤害。”周志豪解释,自己也并非一朝练成,背后是一个月的辛苦练习——每天趴在地上练姿势、找重心,手肘磨破了就贴块创可贴,直到能在规定时间里稳稳完成动作。
逼仄、黑暗、未知……
80米“隧道”闯难关
结束完体能训练,队员们又迎来了矿山与有限空间救援训练。
80米长的演习巷,真实还原了矿山隧道内的部分情形:逼仄、黑暗、未知。
“隧道垮塌,检测气体、通风、救出被困人员!”当指令下达,背负32斤重呼吸器的队员们义无反顾冲进隧道内。利用头盔上的探照灯照亮前路,快速确认气体类型和浓度后,队员们决定安装风机,对隧道内进行通风。风机运转,新鲜空气随着依次连接的风筒进入到隧道底部,让“被困人员”看到了希望,大声呼救:“我在这里,前面有垮塌!”
▲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队员们进行矿山与有限空间救援训练,接通鼓风机电源。记者 张春晓 摄
听到呼喊,队员们没有犹豫,迅速用轻便液压支柱,支撑起松动的隧道顶部,确认安全后,快速来到“被困人员”身边,将其救出。
“虽然是训练,可我们意识到,抬的不是训练道具,而是真实的生命重量。”周志豪说,呼吸机、担架压在肩上,却压不过“救人生还”的责任,“现在多练一次,真到救援时,就能少一分慌乱,多一分希望。”
当把“被困者”安全抬出隧道时,队员们的后背已被汗水浸透,面罩里满是水汽。
▲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队员们进行矿山与有限空间救援训练中使用鼓风机输送空气。记者 张春晓 摄
此时,训练仍未结束:隧道一角发现“火情”。“火源点不明确,难以接近,需要构筑板墙!”听到指令,队员们快速切断通往火源点的风筒,用木板搭建起板墙。整个过程,大家高效协作,一块块木板迅速拼接,有条不紊中,板墙很快搭建起来,成功阻断“火势”蔓延。
“隧道里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既要防气体中毒,又要防垮塌、防火情。”周志豪摘下面罩,身上沾满了隧道里的灰尘。
水下搜救、灭“山火”
多路训练锻造应急尖兵
“水域机器人已下沉指定区域,发现‘被困目标’!”在水域救援训练区,队员紧盯屏幕,操控机器人调整姿态,精准靠近水下“遇险人员”。这看似流畅的操作,背后也是无数次调试参数、修正路线的积累,为的是救援人员与专业的装备设备能够协同作战。
“真实的水域救援中,水流、能见度都是未知变量,我们现在每一次模拟搜索,都是在提前预判可能遇到的问题,确保真到用时,能少走弯路,第一时间找到被困者。”队员介绍。
▲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队员在进行灭火水炮发射训练。记者 张春晓 摄
不远处的森林防灭火训练场,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一侧,抽水泵全力运转,水流顺着水管喷涌而出,形成一道“水墙”;另一侧,队员们迅速架起森林迫击炮,装填、瞄准、击发,动作一气呵成。只见灭火弹拖着白色尾迹,精准落在一公里外的模拟着火点,“火势”瞬间被压制。
所有训练按照既定目标完成,可总结环节,总队长万平仍要求提速:“合格不是上限,每一次演练都是对生命的承诺,必须死抠细节,不错过一分一秒、一举一动!”
▲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队员使用无人机带动水枪进行灭火训练。记者 张春晓 摄
“有灾救灾,无灾练兵,我们全年365天随时待命。”万平介绍,总队实行常态值班备勤,坚持留营住宿和封闭式管理,确保救援力量能够快速集结。同时,结合季节灾害事故特点,总队常态化开展矿山与有限空间、森林火灾、地震地灾、洪涝等灾害救援的实训演练。此外,队伍还积极参加比武竞赛,以赛促练,提升专业救援能力。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