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拆除养猪场到修复大矿山:武隆检察“山察花”品牌的硬核担当
2025-09-04 17:31
青山叠翠,碧水长流,近日,在武隆这片世界自然遗产地上,100株红豆杉幼苗正迎着阳光吐露新绿。谁能想到,这片生机盎然的林地,竟源于三年前一桩砍伐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案件。
在武隆区检察院办公室里,一幅“山察花”标识格外醒目。这个品牌的名称寓意深刻——“山”代表绿水青山与武隆山水,“察”代表检察,“花”寓意成果与品牌,合起来就是“践行‘两山论’的检察之花”。
这个创意十足的党建品牌,不仅是武隆区检察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更是他们当好世界自然遗产“守护人”的庄重承诺。
▲检察官借助无人机查看受损矿山和河道情况。
矿山复绿记:17个月诉讼守护“山水画廊”
大溪河,作为“山水画廊”乌江的一级支流,两岸崇山峻岭,飞瀑悬空,景象万千。然而,在这片秀美的风光中,却曾有一道刺眼的“伤疤”。
几年前,某石材公司在石灰岩矿露天开采过程中,因防护措施不当,导致大量弃土石渣落入大溪河,造成边坡植被毁损、河道堵塞,给大溪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留下严重创伤。
案发后,武隆区检察院分别向区两家相关行政单位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建议督促该石材公司开展矿山闭坑环境治理和河道岸线整治工作。两家单位回函称已整改并通过验收。
但检察官们没有轻信汇报。“受损多年的矿山和河道是否真正得到治理?”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们。一百六十多公里的崎岖山路,检察官驱车往返数十次,开展“回头看”工作。
一次走访中,检察官发现矿山、河道仍有大量弃渣堆积,滚落的岩石侵占了近二分之一的河道。他们现场勘查10余次,询问相关证人证言30余份,提取书证资料50余份,最终查明真相:矿区边坡弃渣累积2.6万立方米,侵占河道1.4余公顷,植被损毁面积达15余公顷。
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生态环境之痛,更是监管失职之责!武隆区检察院先后对这两家相关行政单位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尽管面临撤诉建议和多方压力,但检察官们坚持认为“现有证据不能够证明公共利益得到有效保护”,最终法院判令这两家行政单位履行法定职责。
目前,该矿区已实现复绿100余亩,历时五年,终让“荒山”重现“青山”。此案还曾以第一顺位入选最高检“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典型案例。
从砍树人到种树人:红豆杉案中的司法温度
▲检察官召开院坝会,向群众宣讲守护红豆杉典型案例。
“这树妨碍庄稼才砍的,我哪里知道这树这么珍贵!”武隆区某村的村民黄某某满脸悔恨地说道。2021年,为保护农业耕作,在未办理采伐手续的情况下,他擅自砍倒了一棵南方红豆杉——这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享有“植物大熊猫”的美誉。
2022年,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检察官深入调查发现,黄某某砍树纯属为了保护耕作,且存在自首、认罪认罚等从轻情节,更关键的是,他还是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人。
直接起诉刑罚不相当,但直接不起诉,生态环境损害却未得到修复。情与法的碰撞该如何平衡?
“不起诉不等于不问责!”武隆区检察院充分发挥“刑事+公益诉讼”司法合力,依法启动民事公益诉讼程序,将本案移送武隆区林业局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
2023年,一场特别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会议召开。林业专家进行评估后,确定本案造成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化金额为14145.6元。专家还为黄某某“量身定制”了生态修复方案:在该村集体林地内补植100株红豆杉,苗木存活率达到85%。
“我一定把这些树苗都种活。”黄某某当场与区林业局签订了赔偿协议。从此,该村的集体林地里多了一个忙碌的身影。整地、挖坑、栽苗、浇水……在黄某某的精心培育下,这片红豆杉林已迎风挺立,长势喜人。
2024年,武隆区检察院邀请“益心为公”志愿者会同区林业局专家对修复情况进行验收评估,结果显示苗木存活率达到要求。检察院依据修复结果,对黄某某作出情节轻微不起诉决定。
从砍树人变成种树人,这片红豆杉林见证了黄某某保护国家珍贵植物之路,也见证了司法温度与生态保护的完美融合。
拆除遗产地“钉子户”:一场监督与执行的拉锯战
在世界自然遗产天生三桥核心保护区内,一个非法养猪场一度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顽疾”。此前,武隆区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该养猪场位于严禁养殖的核心区,因环保设施缺失,大量猪粪便直排,严重威胁着遗产地的生态安全。
检察机关随即向属地政府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职,拆除违法建筑。镇政府虽一度完成拆圈工作,但案件并未就此了结。在检察机关开展的公益诉讼“回头看”中,检察官们发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养殖户陈某再次利用未拆除彻底的场地,搞起了小规模养殖,让养猪场成了名副其实的“钉子户”。
原来,由于当时生猪行情向好,陈某抱着侥幸心理,企图以“化整为零”的方式逃避监管。面对这一反复,检察机关没有气馁,立即再次启动监督程序,对镇政府进行约谈,要求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彻底根除污染源,并协助制定科学的拆除方案。
最终,在检察机关的持续跟踪与镇政府的有力执行下,这个困扰多年的“钉子户”被彻底拆除。为防止其再次“死灰复燃”,检察官们还建立了定期回访机制,确保检察建议“长出牙齿”,守护成果得以巩固。
这场监督与执行的拉锯战,成为了“山察花”品牌持之以恒守护公益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武隆区检察院共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365件,多项案例获评全国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优秀案件,并获评市级“保护长江母亲河”公益诉讼先进集体。“山察花”党建品牌,已成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生动样本。
武隆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品牌的成功实践,根本在于筑牢堡垒、勇当先锋,以党建引领把准方向、推动业务行稳致远;核心路径是聚焦办案、创建特色,推动党小组聚焦业务、打造特色,将党建“责任田”变为业务“高产田”;关键支撑在于搭建平台、完善机制,有效将政治优势转化为业务实效和发展动能。“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践行‘两山’理念,坚决当好世界自然遗产的‘守护人’,让‘山察花’党建品牌在武隆的青山绿水间绽放更加亮丽的光芒。”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