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高新区巴福镇:民生实事连民心,幸福畅通“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重庆高新区巴福镇将作风建设成果精准转化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主动作为的服务实践,不断提升民生温度。
主动作为打通“发展动脉” 精准服务直抵“民生末梢”
原定于2025年5-6月分批开通的聚业1-4支路,为响应园区企业物流需求和周边群众出行期盼,重庆高新区巴福镇主动作为,组建由镇主要领导挂帅的专班,协调区建设局、公安分局、高新开发集团等部门,有效落实建设主体和配套资金,提前完成路灯安装、标识标线施划等配套工程。通过政企联动、昼夜施工,最终实现4条支路提前两个月集中通车。企业得实惠。该路网的提前投用,构建起九龙园C区直连科学大道的快捷通道,企业货运车辆绕行里程缩短5公里,每月可节省燃油成本约12万元。位于高新区九龙园C区的某物流企业负责人对此连连称赞:“原本以为要等到年中才能通行的聚业1-4支路,没想到4月份就提前通车了!现在我们企业进出科学大道至少节省5公里路程,全年运输成本预计下降10%以上。”居民享便利。同时,老场镇及三个村居民前往轨道交通站点的距离减少,通勤效率提升30%。住在附近的王阿姨感慨道:“路通了真是大好事!现在接送孩子、出门买菜都省心不少,感觉生活都顺畅了。”
与此同时,巴福镇聚焦群众安全便捷过街需求,积极争取市级资金专项用于九龙西苑人行天桥建设。建设中选址优化、安全设计和便民设施,确保建成的是安全桥、民心桥。天桥投用彻底解决横穿华福大道安全隐患,居民从小区至地铁站仅需10分钟,通勤效率提升67%,惠及约5万居民。
聚业支路与人行天桥两大交通项目的提前建成和高效投用,是巴福镇深入践行“企业有所需、政府有所为”服务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镇党委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学查改立融”成果深度“融”入发展实践、转化为担当作为、服务民生的生动体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真正实现了区域“发展动脉”与百姓“民生末梢”的同频共振,赢得广泛赞誉。
除了打通交通“梗阻”,消除过街隐患,巴福镇聚焦细微之处,精准发力,让居民生活品质在点滴改善中节节攀升。
细微之处见真章,民生温度暖人心
在备受群众喜爱的湿地公园,一项聚焦群众夜间活动安全与便利的“微更新”工程已高效完工。针对游客和周边居民反映的夜间照明不足和如厕不便问题,镇政府迅速响应、一体规划。目前,公园内60盏景观太阳能路灯已全部安装到位并点亮,为市民夜间休闲、健身、散步筑起一道明亮而温暖的安全屏障。与此同时,镇政府投入2.3万元,在公园核心区域增设了便捷的移动公厕,有效解决了群众游园时的“燃眉之急”。路灯照亮了归家路,公厕方便了游园人,这些看似细微的举措,精准对接了群众所需,让贴心的民生关怀浸润在绿意盎然的公园环境之中,于无声处提升了群众的舒适度与满意度。
环境安全双提升,城镇面貌焕新颜
在解决“脚下路”“过街难”和“身边事”的同时,巴福镇同步推进的老场镇“飞线”整治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针对空中线缆杂乱带来的安全隐患和视觉污染,镇政府组织专业力量,对30余处重点区域的“空中蜘蛛网”进行了集中清理和规范治理。此举不仅有效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风险,让居民抬头可见开阔清爽的蓝天,更重塑了整洁有序的城镇天际线,显著提升了老场镇的整体环境面貌和安全宜居指数。
作风转变见实效 民生关切有回响
从贯通交通“大动脉”、架起安全“民心桥”到点亮公园“暖心灯”,从解决“方便”小事到消除“头顶”隐患,巴福镇始终将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作风转变为引擎,以效能提升为抓手,精准对接需求,高效解决难题。一件件落地有声的民生实事,不仅件件回应了群众关切,桩桩体现了务实高效,更让便捷的交通网络、安全的过街设施、明亮的公园灯光、整洁的城镇环境、贴心的公共服务日益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巴福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便如同那畅通无阻的匝道车流、如同稳固便捷的人行天桥、如同湿地公园里次第亮起的温暖灯光,清晰可感,直抵人心。
(王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