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菌菇撑起“致富伞” 乡村绽放“幸福花”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4-10-23 11:54

▲位于丛林镇绿水村的食用菌产业基地。(资料图)

金秋十月,走进丛林镇绿水村的食用菌基地,工人们在采摘菌棒上长出的朵朵香菇;菌棒生产车间,一个个菌棒从自动化机械流水线上产出;保鲜库里,分拣工人将不同质量的菌菇分拣、装筐……秋季的凉意,丝毫没有影响万盛食用菌产业的火热发展。一朵朵菌菇,经过工人们小心采摘、晾晒脱水后,端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近年来,我区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通过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聚力打造食用菌特色品牌。如今,食用菌产业已是万盛农业重点产业,拓展到鹿茸菇、赤松茸、黑皮鸡枞菌、猪肚菇、秀珍菇、羊肚菌、白参菌等10多个种类,成规模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达20余家,年生产食用菌5.5万吨,产值约6亿元。

▲在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着,工人打包金针菇等食用菌。(资料图)

科技赋能 食用菌孵出大产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成为万盛食用菌种植的重要保障。

位于丛林镇绿水村的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作为万盛食用菌行业的“领头雁”和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该公司自投产以来可日产食用菌150吨,年产5万吨。除包装环节需要人工操作外,制菌、装瓶、冷却、培养、搔菌、插片、采收等环节全部实现机械操作,生产无缝衔接,天天都能出菇。

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参与食用菌种植,提供技术培训、菌种供应和市场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帮助农户实现稳定增收,为绿水村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市场资源,推动了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南桐镇岩门村食用菌种植基地,依靠科技设备,赤松茸也告别了“看天吃饭”。

南桐镇岩门村食用菌种植基地于去年12月竣工,总面积5000平方米,建有恒温出菇棚5个,主要种植赤松茸,预计年收入可达85万元。

“赤松茸一般在春季出菇,但由于我们采用了爱尔兰式保温棚,安装了恒温恒湿系统,目前基地里的赤松茸仍在陆续出菇,品质相当不错。”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恒温大棚和恒温恒湿系统的应用让基地实现一年365天、全天24小时不间断生产,产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

当前,万盛依靠科技赋能,让“种蘑菇”变得像工厂里生产零件一般,产出的“数字蘑菇”源源不断地发往市场,走上市民的餐桌。

近年来,万盛聚焦“一主两辅”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提升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在关坝镇、南桐镇、石林镇、金桥镇和黑山镇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持续做大做强做优食用菌产业,积极推进食用菌产业工厂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成势。

同时,万盛通过“科技特派员+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组织食用菌专家对接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农户,开展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着力“技术攻关”,企业工人和农户实操能力明显增强,工作效率得以提升,食用菌种植技术水平趋于成熟。其中,示范推广黑皮鸡枞菌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和猪肚菇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为企业提供产销信息,帮助企业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实现增产增收。

▲在关坝镇田坝村白参菌种植基地大棚内,工人有序地进行采摘。(资料图)

标准化种植 群众增收致富有盼头

初春时节,黑山镇南门村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赤松茸长势喜人。

大棚里,一朵朵赤松茸如展开的小黄伞,工人在菌架间穿行,轻轻扭动赤松茸的根部,小心翼翼地收获丰收的喜悦。“目前,基地里的赤松茸陆续出菇,品质相当不错。”该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赤松茸又叫酒红球盖菇、大球盖菇,俗称益肾菇、粗腿蘑,是一种高端食用菌,口感比其他菌类更具有味鲜、嫩滑、爽脆的特点,不论是煲汤还是炒菜,都深受市民喜爱,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据了解,南门村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于去年7月竣工,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有4个大棚,主要种植赤松茸和平菇。

南门村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基地建成投用后,需要大量劳动力从事生产工作,该村优先考虑脱贫户、低保户等村民,带动当地20人就近务工。

随着一个个食用菌种植基地在“家门口”建起,当地群众就业也有了新选择。“在基地上班,既能照顾到孩子和老人,又有不错的收入补贴家用,日子越来越好。”南门村村民李洪说。

走进丛林镇绿水村,浓浓的菇香扑面而来。在这里,一个个整齐排列的大棚令人注目,一个个菌棒有序排列在架子上,一朵朵蘑菇、一簇簇金针菇长势喜人,待采摘后将运往各地,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秋天来了,大家一定要关注棚室的温度、湿度……”近日,丛林镇食用菌种植户张书容正忙着向菇农宣讲金针菇种植知识。

张书容是当地有名的“菌菇大户”,25年来一直从事食用菌种植。“我的基地有10余个大棚,日产约400千克菌菇,年产值达120万元。”谈起种植食用菌的收益,张书容难掩脸上的喜悦。

“菌菇大户”走上致富路,是当地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我区不断探索产业发展模式,打造集食用菌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眼下,万盛正稳步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培育品种日益丰富。截至目前,区内成规模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达20余家,食用菌年产量约5.5万吨、年产值约6亿元。

▲石林镇茶园村,村民在大棚里松土、下肥,播种羊肚菌。(资料图)

三产融合 小小蘑菇撑起“致富伞”

在丛林镇绿水村,蘑菇不仅实现了工厂化种植,还“摇身一变”,成了吸引游客的风景。

绿水村的“蘑菇总动员”景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食用菌为主题的儿童亲子乐园,景区里的设施都是模拟蘑菇的外观建造的,远远望去,碧水蓝天间,点缀着一个个形状各异,颜色鲜艳的“蘑菇”。

依托该景区,绿水村集体领办的洛凡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开设了重庆市中小学生食用菌研学基地,市科协牵头修建了绿水村科普馆,以“农业+研学”业态将蘑菇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一产接二连三”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体系让丛林镇走上了重庆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镇建设的快车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食用菌产业的示范带动下,丛林镇产业实现了“抱团取暖”,发展起了香薇柑橘园、果强桃园、利群柚园、七龙茶园及精品李园5个特色种植园,同时塑造了绿水村优美独特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乡村意境。

“过去大家都觉得绿水村根本没有旅游资源,现在才知道满目的绿水青山都是风景。”香薇园负责人蔡志华在海拔700多米的山上种柑橘20余年,过去种出的水果全靠自己用小货车拉到南川、万盛市场零卖,一年下来只能挣几万元人工钱。现在,在这朵“蘑菇”的吸引下,来村里的游客多了,他便在柑橘园下新建了农家乐“香薇园”,一年下来接待游客两三万人次,柑橘靠游客上门采果便能销售一空。

近年来,绿水村紧抓“蘑菇”产业链条延伸,通过“大户种植+工厂化+景区”模式,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今,绿水村已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民宿10余家、微型企业20余个、个体户30余户。两家工厂化企业仅用工就达到600余人,目前,全镇从事与“蘑菇”相关产业的村民已上千人。

眼下,绿水村汇聚多家菌菇种植龙头企业,食用菌年产量超过6万吨。其中有不少菌菇品种已经走出国门,出口至越南、泰国等国家。小小食用菌成了当地村民致富的大产业。

未来,万盛将继续培育特色菌种、推进标准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提高产值和效益,把食用菌产业发展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兴支柱产业。

编辑: 宋若冰   主编:胡东强      审核: 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