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邻聚力”社区建设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10-28 15:46

“春风满巴渝”社会风气提升行动启动时,南川的干部常琢磨:现代社区里,防盗门隔开了邻里,“住在隔壁不识君”已成常态,怎么才能找回“守望相助”的老味道?反复调研后,“邻聚力”三个字成了答案——以邻里情为纽带,让“远亲不如近邻”绽放新时代光彩。

▲社区食堂。

2024年,这场试点先在东城街道灌坝社区、南城街道清桥社区、西城街道西大街和来游关社区铺开。截至目前,全区“邻聚力”试点社区已举办活动100余场,上万人次居民参与,解决了70多件民生难题,一张用情谊织成的“幸福网”,正从试点社区往全区延伸,文明新风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阵地为基:15分钟里的“幸福圈”

灌坝社区东街花园小区的李素萍奶奶,今年72岁,午饭时间她准时到社区食堂报到,“六荤六素两个汤才10块钱,比自己在家做省事,还能跟老姐妹们一起吃饭聊天”,昨天她还特意打包了一份红烧肉,给腿脚不便的老邻居送去。

▲阅读书屋。

灌坝社区建了“社区食堂+好邻居驿站+多功能室+悦读书屋”,社区食堂每天都有热乎饭,周边200多位老人再也不用愁“做饭难”;好邻居驿站里,舞蹈队、合唱队天天排练,老远就能听见笑声;悦读书屋有3000多本书,每月的读书分享会,常有居民带着自家孩子来参加。清桥社区聚焦“一老一小”,修建了“邻聚力广场+儿童乐园+老支书工作室+社区食堂”。

西大街和来游关社区的阵地更讲究“多功能”,升级后的“友邻之家”既能议事、又能搞活动、还能看书,墙上的“邻里心愿墙”贴满了粉色的便签——“想让医生来讲讲高血压怎么治”“教我们用手机缴水电费”“希望多组织几场手工活动”……每周,社区工作人员都会把这些心愿摘下来,逐个落实。居民李光琴之前贴了“想学智能手机视频通话”的心愿,没过几天,社区就办了培训班,老师手把手教她怎么加好友、怎么打视频,现在她每周都能跟外地的亲人视频聊天,逢人就说:“社区比亲人还贴心!”

▲开展党建活动。

最特别的是,灌坝社区的“承铄讲堂”。用红岩烈士古承铄的名字命名,每周五在东街文旅小镇开讲,有时宣讲员会带着资料,走进112个党群互助小家,坐在居民院子里,用方言讲烈士故事、说政策,成了“坝坝加油站”。

活动为桥:从“陌生邻里”到“熟人社区”

5月23日下午,灌坝社区的“银龄关爱”活动现场,12位当季过生日的老人被请到场地中间,社工给他们戴上生日礼帽、献上鲜花,台下的居民一起唱生日歌,掌声此起彼伏。62岁的韦泽友奶奶激动得眼圈发红,接过蛋糕时说:“我这辈子都是自己在家煮碗面过生日,没想到社区能给我们办这么热闹的生日会,感觉比过年还开心!”切蛋糕的时候,他特意把最大的一块分给了社区里年纪最大的92岁杨成学奶奶,“您是我们这儿的老寿星,这蛋糕得您先吃,祝您身体健康!”刘奶奶接过蛋糕,颤巍巍地说:“谢谢大家,有你们这些好邻居,我一点都不孤单。”

▲集体生日会现场。

这样暖心的场景,在南川的“邻聚力”社区里早就不新鲜了。每个社区都想着“月月有主题、次次有新意”,用各种各样的活动,把原本不怎么说话的邻居拉到一起,让大家慢慢从“陌生人”变成“一家人”。

便民服务解民忧。清桥社区在每季度开展“志愿剪发献爱心”,理发师带着工具包进行入户服务。西大街和来游关社区的便民市集同样热闹,政策咨询、家电维修、衣物缝补等服务齐全。灌坝社区的三月“春风满巴渝”活动,汇聚医生、理发师、掏耳师傅等,免费服务200余人。”

文化交流聚民心。清桥社区“粽香邻里”活动上,居民围坐包粽子。西大街社区“邻里乐”月度汇报演出中,学生们书写“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无事不办”,既获掌声,也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端午节包粽子活动。

特殊关爱暖人心。西大街社区“邻里乐”兴趣小组改变了13岁的小邓,他曾因父母在外打工而内向怕生,加入书法小组后,志愿者李永进既教他写字,又带他打篮球、交朋友。如今小邓自信开朗。灌坝社区通过“五项关爱”帮30多位独居老人解难题。清桥社区开展“同心邻聚力”集体生日会,邀孩子表演节目。

邻聚力社区主题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邻聚力”活动的持续开展,满足群众的社会交往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积极弘扬社会新风气,使得南川因“无事酒”产生的宴席活动大幅减少,赢得了群众普遍点赞。

机制为纲:从“一阵风”到“长流水”

▲家风银行。

2024年11月25日,市民况进秀在西城街道西大街“家风银行”存入了“以‘简’为尺,让文明婚俗成家风最美注脚”的家风信息。家风银行的运作模式与传统银行类似,具有“储存”“借贷”“理财”“返利”等功能,但存的不是钱,而是家风家训和家庭故事。西大街社区家风银行自去年年底对外开放以来,已存储了54个家庭的家风故事,开展了20余场家风活动,收集了百余个家庭的家风信息等待整理入库。

像家风银行这样,建立“需求收集-参与激励-服务闭环”的办法,正是南川区让“邻聚力”既有“人情味”,又有“硬保障”的生动缩影。

西大街和来游关社区的“五问五到”也很细致,工作人员主动上门问需求、问困难、问建议、问满意度、问未来期望。灌坝社区采用网格周议事和入户“三找五必到”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居民说“想多听健康讲座”,社区没多久就请了医院的医生来,讲高血压、糖尿病的预防,还现场给居民量血压;有居民说“希望多组织亲子活动”,社区就办了亲子手工课,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手工,增进感情。

▲家风故事分享。

参与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灌坝社区不光有积分兑换,每年还评优秀志愿者,发奖状。西大街和来游关社区通过积分兑换、评优秀居民,新招了200多名注册志愿者。

服务闭环机制确保落地见效。每个社区都用“问、议、帮”这三个字做事,把微小矛盾化解在了服务中:先问居民需求,再跟居民一起商量怎么干,最后帮居民把事儿办好。西大街和来游关社区的“邻里议事厅”,解决问题的时候也会让居民一起参与,慢慢就形成了共识,到现在已经化解了30多件矛盾。清桥社区“老支书工作室”,调解完矛盾还会回访,使问题彻底得到解决。灌坝社区开了12次邻里议事会,帮居民解决问题后,会把结果公示出来,让大家监督。

如今,社区食堂成为了上班白领、普通市民的打卡之处,从方便社区辐射到了方便全区,正如南川“邻聚力”社区建设,正从试点往全区推,从摸索往成熟走。在这片土地上,邻居之间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帮忙、每一次参与,都在编织着幸福的图景,都在书写着基层治理的新答案。

(邓迪)

编辑: 彭光瑞   审核: 王萃 主编: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