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74岁农民画工携12幅作品亮相北大国际文化节
2025-10-22 10:38
10月18日,北京大学第二十二届国际文化节迎来一位特殊的参展者——来自重庆市忠县磨子土家族乡的74岁农民画工陈素英。她带着《土家摆手舞》《康养土家菜》《土家白菜》《土家蔬果四季香》《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等12幅充满土家风情的画作,在“本源与自然——中国乡土绘画十人探寻展”中展出,不仅收获“本源与自然”纪念证书,其扎根乡土的创作更获北大专家“画出百姓乡愁与故土深情”的高度评价。
陈素英与她展出的画作合影。记者 伯华 摄
“真没想到,我这没啥文化的农村妇女,居然能把画拿到北大来展览。”站在自己的画作前,陈素英难掩激动。此次她作为受邀的全国10名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民画家之一,除了专题展出作品,还参加了北京大学非遗创新可持续发展论坛和北京大学非遗传承与创新生态展,全方位展现乡土绘画的魅力。
主办方为陈素英颁发“本源与自然”纪念证书。记者 伯华 摄
“大家对您的画作评价很高。”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艺术总监宋亮握着陈素英的手说,“您的画作生根于脚下这方土地,是农民的专属表达。您画出了四季变幻与播种收获,画出了百姓乡愁与故土血脉情深,这是献给这片热土的最美礼物。”
一名74岁的普通农村妇女,其画作何以能登上北京大学的艺术殿堂?
这一切要从2021年说起。磨子土家族乡作为重庆市1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当年就迎来市纪委监委帮扶集团各成员单位的帮扶。在破解文化振兴难题时,工作人员通过调研与采风,了解到磨子山林湖泊、原乡建筑、民族特色等资源后,决定激活土家艺术因子,因地制宜打造“磨子土家画乡”乡村振兴项目,并成立忠县磨子农民画室,专门培养农民画工。
陈素英为观众介绍画作。记者 伯华 摄
画室成立后,以专业画家为骨干、当地农民为基石、美术作品为成果、经济价值为目标、帮扶乡镇为宗旨,重庆市群众艺术馆、重庆民盟画院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选派专家前往磨子进行现场辅导培训。通过“名家送教”提升艺术水平、画工每月实训提升技巧、农民画室天天开放等形式,培养了一批农民画工和忠县美术工作者。
“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从小就对画画感兴趣。”陈素英是磨子土家族乡堰口村村民,年轻时怀揣文学梦想却未能如愿。乡里成立农民画室后,73岁的她中途加入,重燃了内心深处的文艺火花。驻点志愿老师黄伟回忆:“她格外珍惜这个迟来的机会,总是静静地观察,眼睛里却有着不一样的光亮。”
陈素英接受媒体采访。记者 伯华 摄
在画室里,陈素英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和绘画天赋。她大胆尝试各种风格,用心捕捉生活中的动人细节。重庆民盟画院院长、重庆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李毅力评价道:“她耐性好,画得细,很适合画静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陈素英的画笔下流淌着浓郁的土家风情:中秋月圆时团聚餐桌上的美酒佳肴、丰收季节里黄灿灿的玉米、红彤彤的番茄、胖嘟嘟的竹笋、春节将近时翻新的楼房、游子归家的温馨场景……每一幅作品都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温度。
陈素英展出的画作。记者 伯华 摄
陈素英的故事,是忠县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忠县磨子农民画室通过邀请志愿老师授课、搭建销售平台等举措,已培养出30余名农民画家,累计销售画作超千幅,带动村民人均增收近万元。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市纪委监委帮扶集团驻磨子土家族乡工作队负责人表示,“磨子土家画乡”乡村振兴项目,引导农民画工们用绘画语言诠释美好生活,让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创造者、参与者、受益者,既提振了村民的精气神,也增强了乡村凝聚力。
(伯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