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忠县16个“国字号”背后的文明密码
2025-08-21 21:12
不久前,忠县迎来喜讯:“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继续保留,新获3个全国文明村镇、2家全国文明单位、1所全国文明校园,连同确认保留荣誉的3个村(镇)、3家单位、1户家庭、2所学校,16项沉甸甸的“国字号”文明桂冠,让这座滨江小城熠熠生辉。
从全市首个“全国文明县城”的突破,到如今城乡处处绽放的文明之花,忠县是如何在精神文明建设征途上做到硕果累累的?近日,记者走进忠县,解码这座“忠义之城”16项国家级荣誉背后的文明力量。
长江忠县段,清晨6点。薄雾中,“渝忠客2180”稳稳靠岸。
菜农们背着满篓鲜蔬鱼贯而下,奔向早市。船长秦大益抹了把额头的汗珠,看着最后一位老人安全上岸,才露出朴实的笑容。
他和合伙人曹利芳,十年如一日坚守这条“背篓专线”,风雨无阻,票价低廉,成了江岸菜农离不开的“摆渡人”。“一哥(船长)”“船娘芳姐”与数百万粉丝的热情互动,共同织就了长江上这道独特的“温暖风景线”。
▲“一哥(船长)”“船娘芳姐”与数百万粉丝的热情互动,共同织就了长江上独特的“温暖风景线”。受访者供图
2024年,这对“网红”合伙人接连荣膺“中国好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2025年6月,他们更作为全国“网上蒲公英”典型案例代表,站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的舞台,将“忠县故事”讲给全国听。
“他们的故事,是厚植道德沃土、榜样引领风尚的生动缩影。”忠县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23年起,忠县创新开通“54661930好人热线”,建立“基层线索→实地走访→融媒体挖掘→媒体深度报道→推荐参评”的闭环培育机制,每季度评选“忠州好人”,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小巷寻找“平民英雄”。“将典型培树作为文明创建的核心引擎,持续擦亮‘忠文化’品牌。”
截至目前,全县已评选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自强不息六大类共59名“忠州好人”,形成梯次丰富的道德典型“蓄水池”。仅2024年,全县就涌现出建设文物工作一线的敬业奉献“中国好人”曾艳、照顾丈夫弟弟的孝老爱亲“中国好人”肖仕芬,以及获评“中国好人”的秦大益、曹利芳,一年内3组4人获此殊荣,创下历史新高。
“发掘榜样是起点,放大其光芒、引领社会风尚才是关键。”该负责人强调。忠县正以“渝忠客2180”为核心,倾力打造文明实践品牌,成立“2180我要帮你”志愿服务队,在码头建立菜农休息驿站;组织志愿者帮菜农挑担子、卖蔬菜,在劳动中体悟“忠义”;开展助农直播、文艺创作,让“忠义”故事乘着网络飞入千家万户。
忠县的目标很清晰:让一艘船的“红”,点燃满江的“红”,让榜样的星光汇聚成照亮全城的道德之光。
8月的忠县永丰镇,一块收割过的稻田边,一抹亮眼的“志愿红”被乡亲们热情地簇拥着——这是忠县“蒲公英”宣讲队又一次举办的“田埂课堂”。
队员们刚从市里捧回“重庆市基层理论宣讲突出集体”的奖牌,顾不上休息,又带着泥土的芬芳,把党的创新理论“种”进百姓心田。
忠县的理论宣讲早已告别“我讲你听”的单一模式。像这样打破会议室壁垒的“院坝课堂”“车间课堂”“网络微课”,今年上半年在全县已开展了650余场。
▲2023年,忠县成立的“忠城有理”宣讲总队,整合党员干部、专家教授、道德模范、“五老人员”“百姓名嘴”,形成“专兼结合”的百人宣讲队伍。受访者供图
2023年,忠县成立的“忠城有理”宣讲总队,整合了党员干部、专家教授、道德模范、“五老人员”“百姓名嘴”,乃至像秦大益这样的正能量“网红”,形成“专兼结合”的百人宣讲大军。其首创的“走宣解”(走进群众、宣传政策、解决问题)工作机制,还入选重庆市工商联系统年度创新案例。
宣讲形式更是百花齐放:“理论+科技+健康”的义诊现场,医生一边量血压,一边结合国家医改政策讲解保健知识;“微宣讲+文艺演出”中,三句半里藏着金句,小品演绎着惠农故事;“微宣讲+志愿服务”时,政策解读伴着志愿者手中的剪刀(义务理发)、螺丝刀(家电维修),理论变得可触可感。
理论的力量,最终要内化为行动的力量、文明的力量。忠县深谙此道,精心构筑“行走的思政课”,升级改造27个以“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忠于家庭”为主题的现场教学点,将千年“忠文化”的深厚底蕴,转化为崇德向善的时代新风。
漫步今天的忠县城区,细心的市民会发现许多悄然的变化:荒僻角落变成了“口袋公园”;老旧小区斑驳的墙面绘上了“忠文化”主题彩绘;过去反映问题“石沉大海”的焦虑,被“忠义之州”APP上高效透明的处置流程所替代。
这份润物无声的“小确幸”,源于忠县文明创建始终聚焦民生关切,“小”处着手解决“大”难题。2017年,忠县一举摘得重庆市首个“全国文明县城”桂冠,这不仅刷新了城市“颜值”,更重塑了城市“基因”。
“夺牌只是起点,深化创建、惠及民生才是永恒课题。”忠县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县里创新实施文明创建“两清单一提示”(发现问题清单、整改问题清单、每月工作提示)督导机制,推动文明从城市向乡村、从“面子”向“里子”深度延伸。
2023年,忠县推出网上民生实事“七办”机制(巡网找事办、网下审核办、回应分类办、规范反馈办、网民评议办、赋色管理办、通报激励办),确保群众“指尖”反映的问题“有人管、管得好、管长效”。
这套机制运行以来,忠县城市综合管理问题有效处置率稳居全市前列、渝东北第二,真正将市民的“问题清单”加速转化为“幸福清单”。
今年初,忠县更是聚焦群众身边的“微痛点”,启动“九小”惠民提升行动(小公园、小绿地、小水体、小通道、小荒地、小角落、小花坛、小边坡、小庭院),按照“整洁有序、绿意盎然、池净水清”等“六要六不要”标准精雕细琢。
在白公街道一处曾经的卫生死角,记者看到,清理后的荒地种上了绿植花卉,增设了健身器材和休憩长椅,成了附近居民遛弯、聊天的好去处。
这些“小而美”的改造,如同在城市肌理上绣花,让文明的温度在方寸之间流淌,实现了“大美小美、美美与共”。
“十六顶‘国字号’桂冠,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忠县县委宣传部负责人称,忠县的文明密码,在于以“忠”为魂、以“理”润心、以“民”为本,于细微处见真章,将民生“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办,让文明的雨露浸润每个人的心田。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