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区大县挑大梁|月销百万件 “忠县造”竹制品为何走俏东南亚?
2025-08-19 20:20
2025年8月初,吉隆坡一家超市的货架前,重庆籍华人安吉拿起一套竹纤维餐盘。标签上印着“Made in China – 重庆忠县”。“真没想到!”她对身旁的家人说,“家门口超市就能买到家乡的竹筷子、竹勺子。”
此刻,重庆忠县乌杨工业园的重庆瑞竹植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下称瑞竹公司)车间里,机械臂正将新下线的竹餐具打包入箱。这批货物即将启程,加入每月超百万件出口东南亚的“忠县造”序列。
▲重庆瑞竹植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内,工作人员正在操作机器。(资料图片)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东南亚市场的现实选择
瑞竹公司国际业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瑞竹累计向马来西亚出口竹制品12个标准集装箱,货量是去年同期的两倍。这些产品已进入吉隆坡、新山市等地的23家连锁超市,包括7-Eleven和Tesco,占据了马来西亚可降解餐具市场约15%的份额。
东南亚国家为啥会选择忠县的竹制品?答案是为了应对严峻的塑料污染挑战——数据显示,全球70%的一次性塑料被直接丢弃进入自然环境,该地区漫长的海岸线饱受塑料垃圾侵袭。因此急需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以减轻环境压力。
瑞竹公司的竹制品在自然条件下可完全降解,并能被农作物吸收。这一特性直接回应了东南亚市场寻求塑料替代品的迫切需求。
与此同时,竹子的固碳能力正契合全球减碳趋势。相关研究证实,竹林的固碳能力是杉木的1.46倍,是热带雨林的1.33倍。消费者选择竹制品,也客观上参与了碳固定过程。
▲重庆瑞竹植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内,工作人员正在生产竹制餐盒。(资料图片)记者 彭瑜 摄
18道工序的制造逻辑
竹制品企业众多,为何东南亚的订单会涌入长江边的忠县乌杨工业园?
瑞竹公司的车间内18道工序藏着答案——车间内23条智能生产线保持运转,整根竹子在生产线上经过粗磨粉碎成屑,再经精磨变为细腻纤维。纤维在高温高压下模压成型,最后经过抗菌处理。18道工序后,竹纤维变成了可微波加热、可冷冻储存的餐盒。
“一根竹子进去,一套餐具出来。”瑞竹公司负责人王建忠介绍。该公司的技术已形成30余项国家专利。生产全程不添加化学助剂,边角料实现100%回收再利用,每年循环用水3万吨。绿色、天然等标签加持下的生产逻辑,成为打开市场的钥匙。
这条绿色生产线的源头在长江两岸。忠县沿江培育了10万亩竹林,它们不仅使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每年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约16万吨。忠县政府累计投入6000万余元,联合国际竹藤中心、重庆大学等机构进行技术研发,构建起从竹林到成品的产业链。
从三峡库区到全球货架
在东南亚打开市场,只是“忠县造”竹制品出海的一小步。在忠县,以瑞竹公司为代表的企业生产的竹餐具已进入航空、高铁配餐系统,并销往德国、法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上半年,其出口量已达1.5亿套。
在堆满竹原料的厂区,王建忠指着生产线说:“全县一年消耗25万吨竹子,带动近万农户增收。”他拿起新研发的医疗包装样品说:“竹子还能做更多,工业包装、医疗耗材都是方向。”
当全球市场寻找塑料替代方案时,源自三峡库区的竹制品,正通过每月百万件的稳定供应,回应着东南亚乃至更广阔市场的现实需求。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