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精康融合行动”点亮康复者回归之路
2025-10-15 17:29
近日,在云阳县平安镇的一个快递驿站里,37岁的明辉(化名)正熟练地分拣着快件。他动作麻利,神情专注,偶尔与同事交流时,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这幅寻常的工作场景,对明辉而言曾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作为一名从精神专科医院回归社区的精神障碍康复者,这份每天4小时、月入千多元的工作,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自立,更标志着他重新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生命的尊严。“没想到我还能上班,很开心,感谢你们不放弃我。”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心底重燃的希望。
2023年起,云阳县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大力推行“精康融合行动”,明辉的转变正是行动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这项为期三年的行动,旨在打通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构建覆盖城乡的社区康复支持网络。截至目前,行动已覆盖全县26个乡镇(街道)。其中,100%的街道和80%的城市社区、50%的村社被纳入服务网络。
体系筑网,构建三级回归体系
云阳县民政局牵头,创新构建了一个坚实而细密的支撑网络,即“县中心+乡镇服务站+村社服务点”三级服务体系。县级指导示范点作为服务枢纽,承担评估转介、培训督导、服务示范等综合功能;乡镇服务站作为服务主阵地,提供心理康复、生活技能训练、职业康复训练、同伴支持、家庭支持等多元化专业服务;村社服务点则如神经末梢,提供康复知识宣传、分散性支持等服务,让关爱触手可及。至此,基本形成了“布局健全、服务多元、管理专业”的康复服务体系。
服务前移,打通回归“第一公里”
为实现从医院到社区的无缝衔接,云阳县民政局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云阳县优小雅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等两家社会机构,积极推动服务场景前移。社工提前介入,深入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对即将出院的康复者开展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消除回归社区的担忧与顾虑,制定个性化的回归计划。同时,针对部分康复者对后期参与社区康复服务的意义认识不足的问题,社工也进行了耐心引导,增强他们的认同感。这种“出院前介入,出院后衔接”的模式,精准对接了康复者从医疗救治到社区康复的过渡需求,有效避免了“出院即断档”的困境。今年以来,已开展6场前置心理疏导活动,覆盖了89名康复者,目前已有21名康复者顺利出院并融入社区。
康复者小吴(化名)出院前情绪低落,说:“出院后别人肯定看不起我,更何况我啥事都不会做。”社工基于其对手工制作感兴趣,陪伴疏导情绪,介绍了“渝康家园”中的手工疗愈工坊并展示了永生花手工样品。出院后社工引导小吴参与手工制作,并协助搭建社交网络,最终小吴顺利回归社区并融入正常生活。
精准赋能,提供全周期康复支持
云阳县建立了完善的动态评估转介机制,秉持“适时评估,能出则出,能转则转”的原则,确保了康复服务的连续性和及时性。三年来,有2500多人在接受后续社区康复服务后顺利返回家庭及社区,真正实现了“康复一人,幸福一家,稳定一片”的社会成效。
在服务内容上,社会机构按时开展社区康复服务,累计服务约26000人次。首先完成需求调查,每月每季度进行入户调查或电话访谈;根据获得的需求清单,分类开展了近500场个性化小组主题活动;完成典型案例62例。考虑到部分康复人员出行困难,社会机构还创新采用了服务下沉模式:除了以“渝康家园”乡镇服务站作为主阵地外,还将活动延伸到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农家院坝等地,甚至安排专车接送出行不便的患者,让康复服务真正触手可及。
社会机构还主动链接社会资源,携手11家爱心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为康复状况良好的患者提供零售、分拣、手工、竹编、果园采摘等庇护性和竞争性就业岗位,现已累计推动112人成功就业。像明辉这样的受助者,正是在此帮扶下,完成了从“被照顾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跨越。
“看到他们一点点好转,甚至能自食其力,我们也有一种成就感。”一位社区干部动情地说,“社区本是一个大家庭,不应该落下任何人。”云阳县“精康融合行动”证明,当专业服务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当社会愿意伸出接纳的双手时,就会有更多精神障碍患者打破桎梏,重新拥抱充满烟火气的生活。
(谭青青)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