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安联盛码头:岸线焕新颜 生态见实效
2025-09-08 21:00
作为长江上游、三峡库区腹心城市,云阳坐拥64.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与410公里岸线资源,岸线生态保护关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大局。2024年5月,中央第六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指出云阳县部分港口码头存在违规建设、破坏岸线生态问题后,当地以“坚决整改、依法整改、科学整改、精准整改”十六字方针为指引,全力推进问题整治。如今,云安联盛码头作为典型整改案例,已实现生态、港容、运营质效“三提升”,整改成效获实地检验。
▲(整改前的云安联盛码头)
云安联盛码头自2008年建成后,长期未办理岸线审批手续,违规占用岸线达800米,岸线利用率仅为规划标准(3333吨/米)的19%,资源粗放利用问题突出。“当时码头有20多个露天沙石堆场,几乎没有绿植覆盖,运输车辆‘蓬头垢面’,洗车污水未经处理就四处漫流。”码头现场负责人刘毅回忆,粉尘、噪声与污水问题,不仅影响周边居民生活,更对长江岸线生态造成威胁。
接到督察通报后,云阳县委、县政府迅速成立专项工作组,锚定“还岸于江、还绿于岸”目标制定整改方案。整改工作首先依据《重庆港云阳港区专项规划(2035年)》,为码头补办150米合规岸线使用手续,明确功能分区;并对超出合规范围的退出区进行全面清理,拆除作业设备4台(座)、混凝土路面8000余平方米、其他建构筑物1万余立方米,彻底清退违规占用区域;同时启动生态修复工程,累计种植乔木14500株、铺设麦冬草23.5吨,完成1.7万平方米覆绿,让昔日“裸露岸线”重新披上“绿装”。
▲(整改后的云安联盛码头岸线)
在规范运营管理上,码头同步升级污染防治措施,运输车辆进出需经过严格清洗,洗车污水通过专用沟渠引入处理池,实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露天堆场缩减至8个,并全部加装顶棚,从源头减少粉尘扩散。“现在不仅环境干净,码头作业效率也提上来了。”刘毅笑着说,整改后码头利用率大幅提升,企业收益较此前增长20%,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走进如今的云安联盛码头,昔日的“生态痛点”已变身“景观亮点”。规整的堆场、葱郁的绿植与长江碧水相映,运输车辆整洁有序,空气中难寻粉尘踪迹。这一变化,不仅是视觉上的改观,更有数据支撑。据了解,通过对整改前、中、后的数据跟踪,全县“一江九河”17个监测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持续向好,部分监测断面长期保持Ⅰ类水质。
▲(整改后的云安联盛码头)
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长江岸线生态的持续改善,珍稀水生生物频繁现身:长江鲟首次出现在长江支流磨刀溪,野生圆口铜鱼重现汤溪河,印证了云阳岸线生态的“生命力”。2025年6月,云安联盛码头整改工作通过市级多部门联合验收。
云阳县交通发展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建立岸线保护长效机制,通过日常巡查与智能监管相结合,严防问题反弹,让长江岸线始终保持“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底色。
(陈慧)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