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石刻抱绿树 半世纪共生谱奇观
2025-11-06 14:19
在大足宝顶山核心景区外1600米的乡野间,一株50余年树龄的黄桷树,用发达的根系将一尊南宋石刻温柔环抱。树根遇佛则绕、共生共荣,既为千年文物筑起天然屏障,又造就了“树包佛”的奇观。

在大足区宝顶镇香山社区杨家坡,可见一株巨大的黄桷树,其根系沿着刻有造像的巨石自然蔓延,在石刻造像周身形成天然“铠甲”。被包裹的半身佛像头戴卷草莲花冠,手执长梗莲花,衣襟间的璎珞纹饰依稀可辨,尽显宋代造像的典雅庄重。据考证,这尊石刻是南宋高僧赵智凤主持营建宝顶山石刻时,规划的“四方结界”造像群之一。作为密教道场的外围守护造像,它与宝顶山核心景区造像同属宋代规划设计,是16处周边宋代造像点的重要组成,对研究石窟群性质具有重要价值。当年工匠凿刻的三身造像,如今仅存这尊右侧半身像。而黄桷树,则是50多年前,附近村民龙运富所栽植。

村民龙运富说:“栽的时候,一个土包,当时在这里挖了一个坑,就栽了一株树苗在这里。30多年前就看到,这个树长起来倒在这个石板上面,枝丫就自然顺着长出了根系,树根就包着石头长,现在还越来越漂亮了,确实很漂亮。”
这一奇观的存续,离不开黄桷树独特的生物特性,生根遇硬则绕、遇空则钻。在包裹石刻时,根系巧妙避开造像核心区域,分叉绕行生长,既形成保护层,又未造成破坏性挤压。为守护这份“共生平衡”,当地采取“动态监测+最小干预”的保护策略,保护人员定期监测根系生长速度,并引导根系生长方向;同时对岩石裂隙进行加固处理,防范风化损坏,实现景观存续与文物安全的双重保障。
游客唐菁阳说:“之前来大足石刻,就是去看千手观音这种比较震撼的雕像,没想到这次在乡野的这些景观,也是如此的震撼。”
不少游客在观看后表示,从南宋工匠的精雕细琢,到村民无意间的栽苗之举,再到现代保护者的科学守护,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在大足杨家坡结出了“共生”的果实。不仅是自然造化与人文匠心的偶然相遇,更是生态保护与文物传承的生动实践,向人们诉说着和谐共生的永恒主题。
(记者 李东 陈柯男 特约通讯员 曾蕊 文/图)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