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填坑“废物”到亩产纯收入1.5万元!看小秋葵如何逆袭成“绿金子”
2025-08-21 14:31
“这是我们当地产的秋葵,有谁知道秋葵在哪个季节采收的吗?知道的请在公屏上打出来……”8月19日,大足区回龙镇幸福村的秋葵田里,哈佳举着手机直播带货,身后是忙着采摘的村民,绿油油的秋葵田成了最接地气的直播间背景。
谁能想到,如今亩产纯收入1.5万元的“金疙瘩”,十年前竟是用来填坑的“废物”?
把云南秋葵种进大足田野
2016年,种植大户哈佳从云南学回黄秋葵种植技术,看中了这种“蔬菜之王”价格高、生长快、产量高的优点,决定把它引进幸福村。可难题来了:“大多数村民都不认识秋葵,更别说种了!”
为了让秋葵在村里“安营扎寨”,哈佳办起了秋葵宴,邀请村民免费品尝。“大家尝过觉得好吃,推广种植就顺理成章了。” 就这样,秋葵在幸福村扎下了根,从最初的十几亩,慢慢扩展到如今的250多亩。
曾用整车秋葵填坑的日子
创业路上从不是一帆风顺。哈佳至今记得那段艰难时光:“从5月初开始每天采收,但最初收上来的秋葵没人要,卖不出去,只能用来填坑。村里有个大坑,愣是被秋葵填平了!”
不服输的哈佳带着团队跑销路,用最“笨”的方法一家家联系经销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在双福国际农贸城找到了稳定买家。如今每天2000斤的采摘量,经冻库降温后一小时就能送达市场,再也不用愁销路。
从田间直播间到出口海外
随着直播带货兴起,哈佳又找到了新赛道。她把直播间直接设在田里,让网友看着新鲜采摘的全过程下单,每天线上订单多达上百个。更厉害的是,他们按日韩标准规范化种植,秋葵长度严格控制在8到11厘米,通过双福农贸城的物流网和互联网,不仅销遍全国,还走出了国门!
如今的幸福村,田间的自动运输“小火车”忙着运送秋葵,分拣、称重、装车的村民脸上满是笑意。曾经填坑的秋葵,早已成了回龙镇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一个个嫩绿的秋葵荚里,藏着的正是乡村振兴的鲜活密码,是村民们用双手种出来的幸福希望。
(陈龙/文 瞿波 李东 陈柯男/图 蒋世勇/视频)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