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区铁山镇3000亩川芎迎丰收 “稻药轮作”铺就富民新路径
2025-05-13 08:16
5月12日,大足区铁山镇继光村的田野上一派繁忙景象,3000亩川芎迎来集中采收期。村民们穿梭田间,抢抓晴好天气收割药材,为即将到来的小满时节水稻插秧腾出土地。作为当地推广“稻药轮作”模式的生动实践,川芎丰收不仅鼓起了农户的“钱袋子”,更通过“一田双收”实现了粮食安全与产业增效的双重目标。
“川芎采收和水稻种植的无缝衔接是‘稻药轮作’的关键。”铁山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周林介绍,每年水稻收割后,土地在冬春季轮作川芎,既避免土地闲置,又能显著提升亩产效益。“每亩川芎可为农户增收超30%,今年我们计划将稻药轮作面积再扩大2000亩,同时延伸加工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周林表示。
川芎作为一味传统中药材,以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闻名,是“速效救心丸”等中成药的核心成分,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头痛、风湿痹痛等。
负责种植管理的重庆市泉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魏国明称,今年川芎亩产达200余公斤,预计在一个月内完成采收。为保障药材品质,采收后的川芎均采用传统阴干工艺处理。“阴干虽比烘干周期长,但能更好保留药效,成品主要销往重庆、成都的制药企业和饮片厂,每公斤售价比普通烘干产品高出10%。”魏国明透露,药材的高品质使其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丰收时节也为村民带来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当前每日有30余名村民参与采收,日薪70元至80元,高峰期用工量将达150人。“从种到收都能打工,一年能多挣近万元!”一位村民边整理川芎边笑着说道。
眼下,铁山镇正加速推进川芎采收、阴干及销售工作,确保水稻插秧不误农时。随着“稻药轮作”模式的深化推广,这条“粮药共生、生态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正为铁山镇注入更多发展活力。
(大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佳 特约通讯员 曾蕊)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