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巴渝——大圆祥藏品展”在重庆来福士开展 400余件古建木石构件展巴渝民居风采
2025-10-28 12:55

▲“木石巴渝——大圆祥藏品展”启动仪式举行。
石刻的永恒对应着木构的灵动,门框的礼制映射出窗棂的诗性,器物的肌理封存着匠人的温度……近日,“木石巴渝——大圆祥藏品展”在重庆来福士朝天阁72楼云端展厅开幕,400余件古建木石构件精心陈列,无声讲述巴渝儿女的居住智慧,集中展示巴渝民居的独特魅力,倾情解码木材与石材在巴渝建筑中的哲学表达。
展览分为“造像·心技相生”“门窗·光影史诗”“器物·载道日常”三大板块。其中,在“造像·心技相生”板块,精美的佛像展现的是巴渝地区的宗教文化和雕刻技艺;“门窗·光影史诗”中,那些造型各异的门窗,不仅是建筑的装饰,更体现了巴渝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器物·载道日常”板块的各种器物,则反映了巴渝地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

▲市民观展。
“传统不是过去,而是今天对过去的理解。”策展人李剑在致辞中阐述了本次展览的核心策展理念,他说,此次展出的巴渝古建木石构件,不是冰冷的物件,它们是巴渝文化的鲜活载体,每一件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价值。在科技浪潮与全球化的语境下,此次展览也是重庆首次系统地呈现祖屋建筑,希望通过这场展览,唤起观众文化身份与精神归属的时代对话。
展览由重庆来福士与重庆大圆祥博物馆联合主办,所有展品均来自重庆大圆祥博物馆。展览开幕式上,馆长刘牛讲述了“从推土机下拯救文明碎片”的初心。据介绍,城市发展进程中,很多传统民居被拆除,那些散落在拆迁废墟中的佛像、门窗、器物、家规家训等巴渝古建构件,曾经面临着被毁坏的命运。为了保护好这些物件,刘牛和他的父亲进行了抢救性收藏,这一坚持就是30年。
刘牛坦言:“之前都是仓储式存放,本次展览也是博物馆走出来的一种全新的尝试。博物馆不是要把藏品装满,而是要通过展览,点亮观众的心灯,让大家在观赏文物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获,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找到内心的归属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重庆是在江岸、崖边生长出来的城市,在我们传统建筑构造方式上有鲜明的特色,是巴渝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从如今零散的构建中,我们还能依稀看到。”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褚东竹说,不同时代建筑的建造方式截然不同,这种展览的方式,可以直观讲好消失了的传统建筑的故事,从而做好文明的传承。
设计精美的窗花、工艺精湛的佛像、庄重威严的门墩、雕刻精美的斜撑、灵动优美的飞檐……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各式各样的构件巧妙陈列在展厅四周,在特质灯光的烘托下,闪耀着石材、木材特有的光泽,带给人一种很宁静的感觉。
“以前,我家就是木房子,主要建筑就是木头、石材,房子冬暖夏凉,很神奇。”市民陈静对本次展览十分感兴趣,来来回回拍了很多照片。“之前的木匠、石匠不得了,你看这些雕刻技术多复杂,呈现出来的花鸟虫鱼多像啊,真希望所有的重庆人乃至中国人都来看看,我们国家的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

▲意境优美的各种窗户。
经过系统性地整理,重庆大圆祥博物馆部分展品首次以“木石巴渝”为脉络重构叙事,向世人讲述巴渝建筑“功能即文化”的深刻内涵。本次展览为期一个月,持续至11月25日,将为观众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巴渝文化盛宴。感兴趣的市民、游客可预约前往参观。
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吴元兵表示:“‘木石巴渝——大圆祥藏品展’不仅是一次文物的展示,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它让我们看到了巴渝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样的展览将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巴渝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黄清娴)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