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经济抓发展 渝中奋楫展担当”系列④|石油路街道:15分钟圈出幸福城 民生答卷写满“家门口”
2025-07-08 10:40
在渝中半岛的烟火深处,石油路街道正以“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丈量城市温度。街道以“小切口”破题,遵循“阵地可复用、市场可参与、微利可持续”理念,在方寸之间织就一张覆盖全龄人群的高品质生活网,并用这套可复制、可持续的创新实践,不断撬动着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大课题”。
镜头聚焦》》
陈婆婆的“一刻钟”幸福半径
清晨七点,72岁家住二普小区的陈婆婆推开家门,晨光洒在焕然一新的“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她轻车熟路地走进食堂窗口,点上一份热气腾腾的小面。“以前女儿得早起给我做饭,现在我下个楼就能吃上热乎饭,女儿也能多睡会儿。”瓷碗升腾的热气模糊了她的镜片,却暖透了她眼角的笑纹。
▲石油路社区(老年)食堂,居民正在点菜。
这只是陈婆婆“15分钟服务圈”的起点。午休后,她在“幸福宝”小程序上预约了“预防保健”服务;傍晚,溜达到小区门口的牧有货乡村振兴惠民体验中心捎回新鲜蔬菜;回家吃了晚饭,就安心等着机构的工作人员上门来为她测血压、做理疗;最让她开心的是参加社区活动:学学太极拳,听听中老年人居家自我心理调节方法的讲座,参加读书分享会,周末还能和老姐妹们在社区书吧参加合唱排练……曾经要步行半小时才能解决的生活需求,如今被浓缩在咫尺之间。
改变源于一处闲置空间的“变身”。石油路街道引入企业投资360万元,将老旧办公房变身为集食堂、医疗、托育、创业孵化于一体的“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现在大家都爱往社区跑,这才是活生生的生活圈!”居民们的感慨,正是石油路街道推进“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的生动注脚。
▲石油路社区综合服务体
书记谈发展》》
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菜”的治理革命
—— 杨沁 渝中区石油路街道党工委书记
在石油路街道,“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不是简单的物理半径,而是一场以“人”为圆心的治理革新。面对建成区空间紧的约束,我们坚持“阵地可复用、市场可参与、微利可持续”的理念,用数字化重塑服务逻辑,让每一寸土地都承载起民生温度。
如何破解空间之困?盘活城市“灰空间”是我们的特色解法。通过“三去一增”(去行政化、去形式化、去隔离化,增服务功能),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成居民“推门见书房、下楼是食堂”的综合体。二普小区的“渝邻汇”就是典型。政府零投入,通过空间置换、错峰使用等方式,依靠市场化运营,既降低政府运维成本,又让市场主体有奔头,更让居民成为治理主角。
如何重构服务逻辑?“幸福宝”平台是我们的智慧引擎。以“数字重庆”为底座,我们绘制出教育、养老、医疗等8类服务清单。以养老领域为例,系统整合辖区内10281位老人的健康数据,为独居老人配备电子门磁、智能烟感等设备,形成“家庭-社区-街道”三级响应机制。医疗圈更是实现“全链条智管”,儿童疫苗接种提醒、慢病患者用药监测等服务,让居民少跑腿、少花钱。系统还能预测未来三年学位缺口,让公共服务未雨绸缪。
如何创新治理模式?“五色卡”机制是我们的治理密码。通过线上线下民调梳理形成详尽的居民需求清单,绘制“五色卡”社区服务图谱,将项目按紧急度分为红、橙、黄、蓝、绿五类管理,与辖区梳理出的服务资源精准对接。同时引入“社区合伙人”模式,以微利服务获得空间使用权,收益的20%注入社区慈善基金,反哺公益项目。
下一步我们还将深化“去机关化”改造,引入小剧场、小餐吧、小书吧等场景,让服务阵地真正成为居民“天天想来”的生活驿站。
我们相信,当便捷可达的服务融入日常,当精细温暖的治理触手可及,“人民城市”的幸福图景,就在这15分钟的半径里生动铺展——这,正是石油路街道不懈的追求与答卷。
(谢静)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