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法院一案例入选重庆法院2024年度民事审判十大典型案件
2025-04-11 09:13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2024年度民事审判十大典型案件。
4月9日,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重庆法院2024年度民事审判十大典型案件》,渝中区法院民事审判一庭办理的《刘某诉肖某、费某某及某陵园公司人格权纠纷案》成功入选。
该案中,肖某某(男)、李某某(女)均系聋哑人,二人于1980年1月登记再婚。再婚前,肖某某育有一女肖某,李某某育有一女刘某。婚后,肖某、刘某随肖某某、李某某共同居住生活。
2005年3月,肖某某去世。李某某表示希望去世后两人能够合葬。肖某及其丈夫费某某遂向某陵园公司购买一处双穴墓地,将肖某某骨灰安葬并在墓碑上预刻李某某的名字。后刘某、李某某与肖某因遗产继承问题产生隔阂。
2023年7月,李某某去世。肖某、费某某拒绝将李某某与肖某某合葬。刘某遂起诉请求判决肖某、费某某协助将李某某的骨灰安葬于某陵园公司的双穴墓地。
渝中区法院经审理认为,骨灰包含了死者人格利益,处置死者骨灰应遵守公序良俗,尊重死者遗愿。李某某生前表示希望能够与肖某某合葬,肖某、费某某同意并购买双穴墓地,在墓碑上也预刻李某某的名字。尽管因遗产继承产生纠纷,但各方最终协商解决,李某某并未表达不与肖某某合葬的意思,也没有其他严重伤害肖某、费某某感情的行为。
相反,李某某与肖某某生前均为聋哑人,相互扶持,感情深厚,合葬更符合中华民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的善良风俗。渝中区法院遂判决肖某、费某某协助刘某将李某某的骨灰与肖某某的骨灰合葬。宣判后,当事人均未提起上诉,该判决已生效。
“生养死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文化和家庭伦理观,夫妻生前确定死后合葬,既是道德伦理上的情感牵绊,也是法律上的权利处分,应予充分尊重。”该案审理法官表示,本案在查明死者遗愿的基础上,依法合理确定将夫妻二人骨灰进行合葬的处置方案,不仅彰显法律对于死者人格利益的延伸保护,还体现“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传统习俗,有利于弘扬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的善良风俗。
(渝中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清娴)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